《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實施兩年來,首都市民文明行為自覺程度進一步提升。測評顯示,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達到90.06,首次邁上90分高位,保持了十六連升的良好勢頭。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發展報告》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展示全市文明行為促進工作開展情況。(9月13日 北京日報)
公共文明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的集散地,一個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F在各地發布實施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對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公共文明素養作用積極,效果明顯。在外言行舉止懂禮貌,尊老愛幼知禮節;用餐時,節約點餐、光盤行動已成市民的自覺行為守則;景區旅游,不亂扔垃圾、亂涂亂刻;紅白喜事,移風易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為新民風……公共場所中的一舉一動無不顯示著一個人的文明素養,這也正是一座座文明城流行文明風氣的真實寫照。新時代,新文明風,“文明”“和諧”正在成為新時代公共文明主底色,引導著我們的公共生活。
公共文明是根植于心中的修養,是一種不斷提升的自覺,更是一種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文明的公共行為更能夠折射出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這樣的文明細節不僅僅是行為上的規范,也意味著一種精神上的自制、自覺和對他人的尊重。同時,公共文明更有著相向而行的特點,社會交往中,良好的公共禮儀可以使人之間的交往更加和諧,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江海。只要人人向前邁出一小步,社會文明就前進一大步。
“當高樓大廈在祖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蔽覀円晕拿餍袨榇龠M公共文明,進一步構建新時代的公共文明。要倡導大家都參與到公共文明建設中來,征集文明用語,并多渠道大力度宣傳文明用語;要進一步引導干部群眾把宣傳教育成果及時轉化為具體的文明實踐,如評選文明市民,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讓市民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公共意識,共同建設文明社會;要提高全社會動員能力、激發社會組織的創新活力、從而調動市民個體向善向好的內驅力,引導廣大市民群眾自覺成為文明行為促進的學習者、傳播者、踐行者和守護者,進而達到點面相結合。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要我們進一步引導人們遵守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講好公共場所的文明禮儀,維護公共場所的公共秩序,真正讓公共文明意識深入人心。讓我們以文明禮儀為范、丈量文明差距、強化文明意識、提升文明境界、規范文明行為,共建新時代新公共文明風。(莆田文明網 傅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