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部門 拓展服務項目 匯聚更多愛心資源
如何更好地運營暖心驛站?泉港區委文明辦相關工作人員建議,驛站應不斷拓展豐富服務項目,把小驛站建成服務群眾的大舞臺,打造綜合性文明窗口和便民服務平臺。希望黨政機關提供更多支持,同時加強宣傳,吸引匯聚更多愛心資源,實現愛心早餐、暖心奉茶項目的常態化可持續運營。在寒暑假和節假日,驛站可以接受更多大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把驛站打造成社會各界,尤其年青一代的文明實踐基地和公益體驗平臺。
“我覺得愛心店家與公益協會合作,可以成為愛心驛站運營的新模式。”許副會長認為,可以嘗試店家提供愛心驛站店面,公益協會籌集物資并幫忙維護來運營愛心驛站。這樣店家既可以獻愛心也可以提升商店的知名度,公益協會也能借此幫助到更多的人。
政協委員 暖心驛站建好 更要用好
市政協委員、泉州師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戴青蘭表示,近年來全市各地紛紛建起各種暖心驛站,讓戶外勞動者在辛苦工作之余,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城市的溫暖。她覺得,暖心驛站要建好,更要用好,不能上級部門來檢查時才開放,平時一鎖了之;或者開了門卻無人管理,落滿灰塵,無法正常使用,成為一種形象工程。用好暖心驛站這些公共設施,需要相關部門和機構廣泛征集民意,充分了解服務對象的訴求,并以此為出發點,合理設計服務項目。
戴教授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其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整合志愿者資源,促進廣大志愿者和志愿團隊在更多層面參與進來。同時整合民政、紅十字會等官方機構職能,幫助暖心驛站在政策信息、建章立制等方面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引導和加強暖心驛站規范化運作。戴教授建議,在暖心驛站的建設、運營過程中,需要政府利用政策杠桿,撬動全社會的力量,建立健全一個政府指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社會組織之間既相互合作又優勝劣汰、各類資源自我循環流動的公益慈善“生態系統”。
“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愛,體現著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也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戶外工作者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群體,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多地分享城市建設的成果,是改革發展的應有之義。”戴教授建議,為了讓驛站充分發揮作用,相關部門還應考慮暖心驛站的站點位置、數量分布以及規模大小,同時積極創新服務方式,可以拓展更多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如圖書閱覽、文體活動等,進一步改善使用體驗。(泉州晚報記者 吳志明 楊泳紅 林勁峰 實習生 李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