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當前,各地都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振興。發展鄉村文化,是提升鄉村“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留住“鄉愁”記憶,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同時可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特別是要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為鄉村振興持續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推動農民精神文化富裕。當前,廣大農村物質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從建設農家書屋到開展文藝演出,一項項文化惠民行動既提升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極大豐富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地提振了村民精氣神,營造出向上向善的社會好風尚。這需要繼續開展常態化文藝下鄉活動,鼓勵志愿者深入農村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繼續辦好“農家書屋”,充分利用村民大講堂、農民議事廳、道德講堂等公共空間,開展各種文化活動。
鄉村利用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結合農業、文旅、民宿等方式,鄉村文化建設大有可為。各地倡導和鼓勵高校師生下村蹲點,美育下鄉、開設名師工作室等,讓藝術賦能,激活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如開展農田認籌活動、與大學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定期開展藝術實踐與演出活動,通過鄉村文化展示、稻田音樂演出及繪畫創作等豐富活躍鄉村文化,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反響。此舉既解決鄉村文化人才短缺問題,同時為發展文旅經濟“引流”。
由此可見,鄉村文化唯有根植于鄉土,才能煥發出自身強盛的生命力。鄉土文化要接地氣、有活力,讓群眾喜聞樂見。當前要鼓勵村民參與跨村公共文化活動,建立“菜單式”文化服務模式,讓農民“自主點菜”,增加送文化下鄉的精準度;要發展村級文化員隊伍,組建業余文藝團隊,發展志愿者,充實和加強基層隊伍;推行“文化管家”,專職負責鄉村文化工作,這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組織保障;完善目標考核機制,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目標任務細化、量化,層層落實責任制,確保鄉村文化有人抓、抓落實……用鄉村文化創意,為農業旅游賦能,打造鄉村樂園,培育一批文旅融合集聚地,進一步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讓鄉村文明之風長盛不衰。(莆田文明網 錢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