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外觀乍看并不起眼
“你是不是‘傻’?放著繁華地段的店面不經營,免費讓人歇息、免費奉茶?”24日下午,在泉州市區中山路奎霞巷口,路過的一名熟人得知租來的店面用作公益驛站時,半開玩笑地問陳建國。
不止朋友,有不明就里的人,也這樣看陳建國。事實上,這個“傻”到可愛的陳建國,是第五屆泉州市道德模范,放著大好的店面不經營而是做公益,是他在愛心公益道路上的延續。
繁華小巷開設公益驛站
24日下午3點多,泉州市區中山路人來人往。屬于中山路支巷的奎霞巷,算得上古城核心區的地帶之一。奎霞巷距離金魚巷、花巷等“網紅”巷子不遠,平日里人流量不小,周末、節假日更是人流如織。
距離巷口10多米的8-1號,是一間外觀與周邊風格一致的小店,乍看并不起眼。走近,發現它有點另類,氣息頗有“文化味”。門的兩側有一副對聯,橫批“善行永傳”,似乎表明了這間小店的獨特之處。
走進店里,門邊放著一個大保溫水壺,旁邊“公益座位”4個紅底黃字非常顯眼。里面布設著兩處較大的宣傳牌表達了小店并非經營,而是公益之用:“1.免費奉茶 2.免費取閱《泉州晚報》 3.免費座位歇息 4.免費雜志、視頻宣傳泉州文化”,此外,宣傳牌還特別注明:“純公益,不收費,無人值守。開放時間:每天早上11點—晚上11點”。
環顧這個面積18平方米的驛站,里面張掛著不少知名人士的書畫作品。兩個一大一小的書架,擺放著《泉州晚報》《泉南文化研究》等本地報紙雜志,這些報紙都是陳建國每天拿來更新的。“《泉州晚報》我訂閱了4份,放這里供市民和游客瀏覽,了解泉州風情。”
驛站里還有洗手臺、水壺、直飲水、微波爐等物件,并擺放著六七張供人歇腳的木凳。左側的墻上,液晶顯示屏循環播放著泉州城市形象、創城、旅游等內容的宣傳片。
陳建國整理報紙雜志
每天百人感受驛站愛心
“嗬,老陳你來了。”下午3點多,陳建國到公益驛站換茶水,認識他的幾名奎霞巷鄰居和環衛工特地上前打招呼,閑聊幾句。
在旁邊開店的蘇女士,正拿著杯子取茶水。“老陳很有心,這水都是溫的。經常看到他來換茶、加水,有時候是店里的員工來。”蘇女士說,這幾天風大干燥,她一天要取幾次茶水。她告訴記者,騎著垃圾清運車的環衛工人、路過的老人、三輪車工,這些比較熟悉路況的人群,都是驛站免費奉茶的“常客”。
“老陳啊,你這店要店租,水、電、杯子樣樣要錢,怎么不經營,做起什么公益驛站純賠不賺呢?”上了年紀的張阿婆問道。陳建國笑著回答:“做公益,方便鄰里、過路人和游客,不挺好的嗎?”
“你這個驛站與眾不同,小舉措大愛心,算得上古城一道風景線。”知名攝影人士紀旭東采風時,無意中看到公益驛站,特地找到陳建國為他點贊。
記者了解到,公益驛站從今年9月底開放,無人值守。每天上午10點多,陳建國和員工會到驛站打掃衛生,放報紙雜志,一天更換茶水兩三次。“一天基本上要用掉六七十個一次性水杯,還有自帶杯子的,估計有100人左右來取茶水。進店歇息的現在還不多,更多的是出于好奇進來看看。”
路過的市民到驛站喝水休息
堅持做公益20多年
設公益驛站并不是陳建國的突發奇想。他說,這家店是2020年7月份租下的,起初用于經營飲品,當時也在門口設免費奉茶點。后來店面整體遷移到其他巷子,這家店就空置下來。他就想著干脆作為純公益驛站,免費奉茶、供游人歇腳、宣傳泉州等。
陳建國說,他的祖上從清代中期就開始免費奉茶,他也繼承了這個傳統,在南俊路經營的小店20多年前就堅持免費奉茶,并放置小凳子供路人歇腳。他覺得,給路人、游客提供免費茶水及歇腳的地方,舉動很小,但往往能讓人感受到溫暖,“游客可能就因為一個小舉動,不僅感受到泉州的古城韻味,還能感受到泉州的溫度和氣度。”
一直以來,陳建國十分熱心公益。20多年來,他資助過數十名困難學生,也屢次為急困重癥患者慷慨解囊。多年來,他捐助公益的善款超過100萬元。2016年,他獲得第五屆泉州市道德模范稱號。
“我是‘小人物’‘草根人物’,不過,‘小人物’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愛泉州,宣傳泉州。”陳建國說,做公益,愛心不分大小,重要的是要去做,他不會過多在意別人的眼光,會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走下去。(泉州晚報記者 廖培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