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之舉、戰略之舉,全國各地通過試點先行、深化拓展、提質增效等一系列積極探索、創新創造,涌現出扎入基層服務群眾的“文明大篷車”、以“小喇叭”“小板凳”“小廣場”“小舞臺”等為載體的“惠民實踐團”聯動宣講、創作新山歌傳唱黨的創新理論的山歌宣講隊等一批又一批有特色亮點的活動品牌和有效做法,在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培育時代新人、樹立文明新風、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整合區域陣地、文化、人才等資源力量,根據群眾需求再配置、再優化,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探索過程,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經常遇到基層創新舉措不足、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資金資源受限、群眾參與度不高等瓶頸和問題。究其原因,各級在推動主體責任落實方面有所缺位,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思路不清晰,單線程推進建設,以至于部門之間、鄉鎮之間、村社之間資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工作成效難以保證。唯有持續提升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動員、服務、保障能力,才能推動文明實踐實現與時俱進再創新。
提升動員能力,既要落實各級黨委主體責任,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一把手“身先士卒”,帶頭參與、帶頭破題,才能確保工作抓得緊、落得實,又要突出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堅持群眾需求導向,將“點單、派單、接單、評單”模式接入政務App或者官方小程序,調動各級各類資源下沉一線、村社共享,讓文明實踐資源陣地發揮最大效能。
提升服務能力,要著力整合青年、巾幗、黨員以及科教文衛、司法環保等重點及專業領域志愿者力量,集合社會團體、社會組織、企業公司等重要社會力量,發動鄉土人才、返鄉創業人員等群體的帶頭作用,建設扎根基層、了解民意的志愿服務隊伍。要著眼于突出精準、注重實效、形成常態,打造特色鮮明的志愿服務項目,在理論宣講及政策宣傳中引領思想、引發共鳴,在辦實事解難題中暖人心、聚人心。要著重于健全平戰結合的志愿服務機制,融合基層工作人員和民間救援力量,注重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做到平時供需對接、戰時應急響應,在疫情防控、抗洪搶險、道路搶修等突發應急情況中率先保護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提升保障能力,要按照“一盤棋”思維,在保障常態化財政支持的基礎上,將文明單位、高等院校、企業商會、行業協會納入統籌范圍,引導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提供項目化共建、定點幫扶、捐資贈物等保障。同時,要進一步盤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共文化場所、景區景點等公共場所資源,推動融入“15分鐘志愿服務圈”,確保志愿服務常態化開展。(長樂區委文明辦 林景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