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群眾在書香驛站看書。石獅融媒供圖
石獅全市建成市級文化館、圖書館2個,9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成綜合文化站,128個村(社區)全面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點,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石獅深耕文化沃土,不斷發展完善文化公共服務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讓文化發展成果惠及群眾,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厚的文化供養,走出一條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發展路子。
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走進鳳里街道寬仁社區,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充滿本土趣味的文化墻,這些文化墻的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俗文化、道德觀教育、家風家訓等。
近年來,石獅全市128個村(社區)以鄉風文明提升工程為重要抓手,大力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在各村(社區)的主要街巷繪制內涵豐富的文化墻,形成亮麗的風景線,傳遞正能量。
這十年來,石獅市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先后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百姓書房建設工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市、鎮、村三級文化網絡。同時,市里面向社會公布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度建設,推動圖書館、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社會性文化等機構的有效融合利用,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傾斜和延伸。
文化成果惠及群眾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臺。
近年來,石獅市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潛心創作、深耕不輟。
舞臺上、熒幕前,一批作品“有生氣”“接地氣”。例如:《阿鼠說防控》獲省“抗疫情·福建非遺在行動”系列活動優秀作品獎;南音作品《泉臺相思樹》獲省第九屆百花文藝獎三等獎;歌曲《海上潑水結情緣》獲得省“華夏文脈 薪火相傳”主題歌曲創作二等獎等。同時,近年來,石獅市舉辦各級各類群眾文體活動,其中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除此之外,石獅市還開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舉辦第十六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第二十屆廣場文化藝術節、首屆“福獅”文化節、木偶劇《灰姑娘》等文藝演出20場,世遺漢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圖片展等各類主題展覽14場,開展非遺(高甲戲)進鄉村5場、非遺(提線木偶)進校園11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動展覽5場、4·23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百日閱讀打卡活動等各類文化主題活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加強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構建數字化平臺,陸續向公眾推出數字文化資源,推出“線上公益課堂”“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泉州刣獅(石獅)多媒體平臺”“貝貝國學”“連環畫”和獅圖系列活動等特色線上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務。
文物保護更上層樓
石獅,是一片文化沃土。文化,讓石獅聲音更動聽、更響亮。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石獅向來注重歷史的傳承。石獅秉持“以祖業為魂,在保護與傳承上下功夫”的理念,堅持從保護、挖掘、整理、傳承、再現入手,大力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建立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文物保護體系和管理體系,實現全市文物資源“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發展目標。
目前,萬壽塔防雷、六勝塔安防已通過竣工驗收,景勝別墅消防項目正申請省文物局驗收;六勝塔防雷、景勝別墅安防項目列入2022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防”計劃,已完成設計方案編制;編印《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選編》,舉行2022年度文物博物館單位暨文物巡管員培訓,提升文保單位和文物巡管員的文物管理與消防安全水平;按照“重點檢、普遍查、全覆蓋”原則,劃片、分組對全市39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博物館消防安全進行全面排查。
此外,石獅市建立了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保護體系,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建立、完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健全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培訓機制,全市非遺資源得到了較好的搶救、保護、傳承和利用。
(石獅市委文明辦 王瑋琨 石獅日報 石獅融媒記者 陳嫣蘭 李榮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