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提出,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推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努力形成全民崇尚節約的濃厚氛圍。
“不節約就難受”是杭州浣紗路青年里社區毛大伯的名言。老人家里有四臺空調,一個月電費卻只花了86塊錢。對此,一些年輕人表示不理解,認為在物質豐足的今天,過度的節儉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窮人思維,但老一輩人卻覺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無論什么時候,勤儉持家的好習慣都不能丟。
節儉并非“窮人思維”,而是綠色思維、低碳思維。從物質的層面看,人的幸福感與資源消耗是正相關的關系,所有的享受都是由資源占有支撐的。但人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也讓環境付出了代價。如今倡導低碳生活、綠色發展,就意味著“節儉度日”。每節約一度電,都是為綠色發展做貢獻。誰都沒理由反對幸福,但誰都不應該追求浪費型的“過度幸福”。無論人們多么富足,浪費都是可恥的。因為,浪費掉的物質能源,并沒有真正供人享受,只是白白給環境增添了負擔。讓“不節約就難受”成為普遍價值觀,綠色、低碳才能大行其道。
物盡其用乃節約之道。與物質短缺的過去相比,現在人們的需求多能得到滿足,甚至往往是舊的未去,新的又來。手機型號必是最新款,衣服首飾必是最時尚,“新消費主義”成為一些人的崇尚。尤其是網購的興起,給采購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淘來淘去,隔三差五就有快遞上門送郵包。家里東一堆,西一堆,都是網上買來的。“買買買”,在不知不覺中,買的不是使用價值,而是一種滿足感,客觀上造成極大資源浪費。過去,我們生產落后、條件艱苦,需要勤勞節儉;今天,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足了,同樣需要勤勞節儉。物資匱乏的年代,節衣縮食是儉;物資富足的當今,物盡其用就是儉。節儉不光是錢的事兒,它是綠色低碳的應有之選。
節約也是生產力,抓節約就是抓綠色發展。中華民族吃苦耐勞、戒奢克儉的優良傳統,是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的崇高品格。所謂持家有方,理應包括家無閑物,物盡其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細胞都節儉了,社會就不會存在奢靡享樂之風,綠色生活才能成為社會主流。當然,崇尚節約并非把“一張衛生紙擦后晾干再用”,只要不有違消費倫理,能用則用、能減則減、能免則免,降低消費成本。涵養綠色自覺,為“雙碳”目標作貢獻,可以說是多贏之舉,體現的是開闊淡定的人生哲學。(安溪文明網 張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