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全國第二十個“公民道德宣傳日”。連日來,全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
中華民族歷來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傳統,常言道,“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強調的就是道德對于個人修身立業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知行合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不斷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從教育入手。“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養成,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無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道德教育都沒有放松,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這也成為我們不斷贏得勝利、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法寶。但必須清楚地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問題,僅僅依靠正面提倡或說教式宣傳顯然“功力不足”。如市民養犬,很多人認為養狗是個人行為,與他人無關。伴隨著各地《文明養犬公約》以法規形式公布與施行,普通市民這才意識到,養狗行為有道德邊界,也有法律約束。基于此,唯有通過立法才能夠讓失德違法者付出代價,在社會上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引導人們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秩序。
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需要有力法治保障。“德以勸善,法以誅惡。”道德是軟約束、是人們內心的法,法是硬約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補、相輔相成。促進道德教育由“軟”變“硬”、由“虛”變“實”,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和監督機制作保障。法律是道德規范和社會文明的風向標,把道德觀念滲透到社會管理之中,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保障社會道德規范。惟此,才能夠鼓舞大家從善的信心,更加積極地加入到弘揚新風的隊伍之中。如法律對“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好人好事的立法表彰,明確了褒獎標準,保障了好人權益,讓好人做好事不吃虧,讓模范流血不流淚。
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從自身做起。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既是覺悟、也是義務,道德大廈的建設需要每個社會成員添磚加瓦。做官者要講“官德”,只有清正為民,才能贏得信任、造福一方;教師要講“師德”,只有言傳身教,才能受人尊敬、琢玉成器;經商者要講“商德”,只有誠信經營,才能贏得市場、長遠發展……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實踐,才能積小流而成江海,積小善而成大德,在全社會形成尊崇道德、傳承道德的良好風尚。(泉州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