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自由莫干涉,操辦婚禮要節省;孝老愛親兒女情,厚養薄葬才是真……”近日,安徽阜陽潁東區插花鎮毛橋村立足本村實際,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對村規民約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共分六段約300余字,以圖文并茂的《六勸歌》形式,將社會公德、誠信友善、移風易俗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讓人讀起來通俗易懂、語言優美、朗朗上口、悅耳動聽,且富有韻律感并充滿詩情畫意,為村規民約賦予了新時代豐富內涵。(9月14日阜陽日報)
昔日的潁東區插花鎮毛橋村村民有著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尤其出現鄰里糾紛等許多瑣事,都需要村干部出面調解多少次。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該村黨支部一班人以重修村規民約為抓手,將《六勸歌》融入村規民約,使得村民對自身和他人行為的“是”與“非”有客觀的判斷和認識。自從制定了村規民約,全村行為準則有了統一“標尺”,村民發生矛盾糾紛時就拿出來比對,心平氣和商議解決,鄉風文明水平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新版村規民約實施以來,該村人居環境美了,亂倒亂排的少了;村民腰包鼓了,游手好閑的少了;鄰里關系更融洽,矛盾糾紛少了。
作為法律法規在農村的一種補充和延伸,村規民約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它是村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行為規范,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方式,在推進移風易俗、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助力鄉村振興等起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如,插花鎮毛橋村村民發生矛盾糾紛時,就把“村規民約”拿出來進行比對,其結果就心平氣和地解決了這起矛盾糾紛,從而推動鄉風文明不斷提升。
村規民約承載著沉甸甸的鄉土記憶,不僅是中國村落傳統文化、鄉風文明、集體道德和現實生活的真實投影,也是融入血脈中的文明精髓,為打造生態優良、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的美麗新農村,各地在制定或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時,一方面,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能與法律精神、法治原則相抵觸,更不能與法律法規相悖。
另一方面,在村規民約的制定或修訂完善的過程中,要將村規民約細化到村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走訪村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集體討論等方式,集思廣益,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尤其是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目標、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聚焦群眾痛點難點,以及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及建議要納入其中,使得以后工作開展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百姓行為有規可依、有規必依、執規必嚴、違規必究,讓村規民約融入尋常百姓家,讓文明新風潤入村民心田。惟此,才能保證村規民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而激活基層治理的“新動能”,使其擁有高效的執行力。(安溪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