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的“幸福清單”,就是文明城市創建的“責任清單”。為人民群眾打造一座宜居、宜業的文明幸福城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文明幸福指數,就是創建工作的目標和意義所在。(來源:中國文明網)
誠然,創建文明城市本就是一項實打實的民生工程。唯有矢志不渝為民利民的創建初心,堅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使群眾從“要我創”變成“我要創”,營造全民共建共享的“大創建”格局,才能不斷推動文明城市創建行穩致遠。
始終堅持創建為民,變“被動”創建為“主動”創建。創建文明城市絕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民生工程。無可否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創城工作是“被動”的,抱有“運動式”創城、“突擊式”創建的錯誤認識。顯然,這樣的做法有悖創建為民利民的初心,難以得到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需要各地各部門牢固樹立“大局觀”“全局觀”,把創城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融入工作日常,變“被動”創建為“主動”創建,多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沉下身子抓落實、抓整改、抓提升、抓長效,切實把創建責任扛在肩上。
始終堅持創建靠民,變“部門”創建為“全民”創建。創建文明城市需要“雙向互動”,地方黨委、政府固然要在創城工作中當好“引導員”和“掌舵者”,但更要充分依靠、組織和發動群眾參與創建。一些地方最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關起門來搞創建。事前,從不征詢群眾的意見;事中,從不接受群眾的監督;事后,從不聽取群眾評價。政府部門不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必然導致群眾對創城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創城工作大都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廣大市民才是創城的主體,繞開市民談創城是典型的“掩耳盜鈴”。創建文明城市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當全體市民把創城當作是自身的責任、義務和光榮,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真正形成創建齊抓共管的良性循環。
始終堅持創建惠民,變“務虛”創建為“務實”創建。簡而言之,創城就是要通過肉眼可見的“文明巨變”,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各地應該把是否便民、利民、惠民作為創建文明城市最重要的一條檢驗標準,要鼓勵“真抓實干”,杜絕“弄虛作假”,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檢查。聚焦群眾關心關切,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農貿市場、老舊小區、道路交通等硬件設施的升級改造步伐;不斷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倡導文明規范、文明禮儀,曝光不文明行為,構建和諧鄰里關系;不斷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美化城市環境、優化窗口服務、規范建設管理,以創建促發展、以文明促和諧、以成果惠民生,讓城市變得更宜居、更美麗。(南平市委文明辦 吳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