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10日訊 不見土路揚塵,只見水泥路面平順規整;不見房屋破敗,只見房前屋后修整如新;不見垃圾臟亂,只見遠處山野清秀、近處田園青蔥……在同安,村鎮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不僅本地村民提升了生活品質,還吸引許多外來游客。
同安區是廈門農村面積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鄉村振興樣板區。五大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同安區市政園林局牽頭推進全區村鎮環境專項整治,重點關注房前屋后環境整治、農村垃圾治理、公路和鄉村道路維護、空中纜線規整、交通秩序整治、“三亂”整治等,累計清理土頭垃圾和大件垃圾等2.4萬噸,修整農村公路兩側雜草約32萬平方米,清理“兩違”930處,施劃停車位1515個……
目前,廈門市同安區已打造五顯鎮上厝村和蓮花鎮蓮花村等一批示范村。走進這兩個村子,讓我們一起探尋村鎮人居環境提升的秘訣。
上厝村:
上門回收垃圾 路邊不見堆雜
上厝村進村口,從利用坡地建造的綠化公園,穿過田間長廊,便漫步入村。一路走去,沒有發現一處垃圾堆雜。
隨著一陣音樂聲,一輛環衛車開到村民家門口。此時,村民開門走出,手里提著兩袋垃圾。環衛人員葉小霞不僅是垃圾收集員,同時是垃圾分類督導員,她說:“我都會打開垃圾袋看一下,如果老人家分錯了,我們會跟他們講,講完下次他們就會分好。”
上厝村配有5名垃圾收集員,他們一天3個時段(6:00-8:00、9:00-10:30、14:00-16:00)主動上門收集并督導分類。上厝村黨總支書記葉金瑞說,上門收集垃圾能從源頭解決問題,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不僅整體村容村貌如此,房前屋后同樣整潔有序。來到“鄰長”王寶觀的家,這里前無土頭,后無堆雜?!坝锌站腿ァ弲^’的家里泡泡茶,讓家家戶戶都管好責任田,一起保持干凈?!蓖鯇氂^說,村里實施“鄰長制”后,形成約80個鄰區,建立起常態化治理機制,推動村民深入參與環境整治。
蓮花村:
聚焦一條動線 擴大整治范圍
在蓮花村,有一條明確的游覽動線——從古窯廣場到同字厝,再到村部,既是游客參觀的必經之路,也是環境整治提升的基礎路線。
從古窯廣場出發,村路無沙,兩側無雜草,空中纜線規整;來到村莊特色景點同字厝,這里保留著閩南古厝韻味,路邊新施劃數個停車位,樹蔭下三兩老人乘涼;走向村部的路上,每家每戶保持門前潔凈,庭院美觀有序……由此,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我們專門成立綜合整治提升工作專班,總結了‘157’工作經驗,聚焦一條動線、組建五支隊伍、明確七大任務。”蓮花村黨總支書記葉英明介紹,在一條動線的基礎上不斷擴大整治提升范圍,并組建黨員先鋒隊、巾幗志愿服務隊、青年突擊隊、“鄰長”示范隊和綜合巡防隊,帶動全村村民共同參與七個方面的整治工作。
目前,村部附近的黨建廣場提升改造正在進行中,將打造更多更好的公共活動場所。此外,蓮花村還將發動黨員、“鄰長”等認領村內邊角空地,通過種植地瓜等方式盤活閑置資源,打造鄉村景觀。
【聲音】
村里的事情
村民一起來
五顯鎮上厝村村民王女士:
我們家廚余垃圾用來喂雞喂鴨,可回收垃圾自己留著賣,每天就一點其他垃圾,聽到上門回收的音樂我就出來扔。很方便,而且真的實現垃圾不落地,村子里天天都是干凈的,我們家的老人都學會垃圾分類了。這種人性化的服務,大家都很歡迎。
蓮花鎮蓮花村村民吳女士:
每天都看到車子到村里,把土頭垃圾運出去,感覺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還需要一個長效機制,讓村民們自發保持這樣干凈的狀態,不能只靠村里清理。村里發動大家一起參與環境整治,我也會做志愿者出出力,如果大家都能盡自己的能力,相信村子會越來越美。
【評論】
難的不是“干凈”而是“保持干凈”
“好干凈”——這是走進村子的第一感受。其實,如果不是特意帶著檢視的眼光,并不容易注意到。因為真正干凈的環境,是無感的。讓人尤為在意時,往往是出現了臟亂的情況。
村鎮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清理出了不少垃圾。然而,清掃垃圾很簡單,難在怎么讓大家不亂丟垃圾。好不容易變美的村容村貌,如何保持下去成為基層共同的難題。
按照慣性思維,多設垃圾桶可以緩解垃圾亂丟現象,多派環衛工人可以保持路面整潔??墒?,在地廣人稀的農村,這樣做“性價比”不高。
農村人有自己的智慧。干脆取消垃圾桶,逐門逐戶收集垃圾,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據了解,生活垃圾上門收集已在同安區77個行政村展開,推動實現垃圾轉運日產日清。
“鄰長制”也是屬于鄉村的特色。利用熟人網絡,鄰里間擰成一股繩,在“鄰長”的發動下一齊動手扮靚家園,各家各戶的衛生情況還要通過“紅黑榜”公示出來,“鄰區”之間暗暗較勁……
本次走訪過程中,最令人欣喜的是,村鎮環境整治與管理,沒有照搬城市的解決方案?;谵r村的問題,發掘農村的特色,總結農村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不停留于一時的干凈,而是保持長久之美。(林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