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華通訊社在京聯合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宣傳活動。(8月26日《光明網》)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近些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并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制度。目前已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據統計,已有681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實施了掛牌保護和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52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3380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
傳統村落被稱為“活著的文物、有生命的歷史”。新時代如何平衡好鄉村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讓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活力,是各地面臨的重要的時代課題。
近年來,我國在傳統村落保護及活化利用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如福建省晉江市梧林社區的古厝民宿古色古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里的院落獨具特色,安徽省黃山市永豐村的文化大餐意韻悠長……既滿足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讓傳統村落通過鄉村旅游這一載體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磚一瓦訴說歷史,一石一木承載鄉愁。傳統村落聚集了前人智慧,反映了古典美學,既有著重要的文化、建筑、藝術價值,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石和載體。
一方面,期待各地能總結借鑒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方面一些成功經驗和做法,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時,能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布局,注重保留鄉土味道,挖掘優秀鄉土文化,力求做到傳統村落保護和推進鄉村振興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需要各地堅持尊重鄉村發展規律,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確定示范目標任務。要堅持縣域統籌,積極引導人才下鄉,整合政策資源和社會資金,盤活鄉村特色資源,形成以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方法路徑,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新貢獻。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行動,格局決定結局。相信只要各地集思廣益,打好“組合拳”,就一定能讓傳統村落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芒,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時代生機和活力;能讓傳統村落的生命長久,魅力永存,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鄉愁。(安溪文明網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