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區,大民生。社區是居民的共同家園,也是社會治理的“單元細胞”,是打通政府服務基層“最后一公里”。只有不斷地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夯實基層基礎,才能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日前,莆田晚報刊發文章《小社區彰顯“大文明”》,反映荔城區鎮海街道新溪社區湖濱小區立足實情,整合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此舉頗受廣大市民歡迎。該小區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組織各領域“能人”免費為居民提供“家門口服務”,包括居民熱水器漏水、感冒發燒、慢性病診療、少兒書畫培訓等,可謂是“想群眾所需、急群眾所急”,為探索新時代社區管理闖出一條新路子。
近年來,隨著莆田市城市化快速推進,社區日益成為各類人群的集聚地、各類工作的落腳點、各類訴求的交匯點。特別是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社區人員流動性大,只有整合轄區資源,精誠凝聚各方智慧,用心描繪干群最大“同心圓”,才能促使社區基層治理工作“空白點”成為“新亮點”。
社區治理是一項集眾智、合眾力的工作,需要更多居民和社區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才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從而激活社區內在潛能,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切實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民生無小事。社區的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件件維系民生民情,社區治理要從細微處入手,花大氣力解決群眾身邊小事。當前,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凝聚微力量、發現微問題、解決微心愿、開展微議事、實施微行動、實現微治理”為核心的“六微”社區治理工作法,讓社區的事由社區人自己辦,取得良好社會效應。
在創建文明城市行動中,要注重社區治理,以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為平臺,通過黨建引領帶動,整合各方資源,提升社區服務治理水平。引導社區發現并培養一批群眾身邊的“能人”,成立“能人工作室”,開辟專門工作陣地,為大家提供生活便利、解決生活小難題,比如:水電維修、醫療服務、法律咨詢、矛盾調解及藝術培訓等,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把問題和矛盾化解在基層,不斷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積極打造宜居和諧幸福社區。要組建社區志愿服務團隊,吸收在職黨員、熱心居民加入志愿服務中,從環境治理、文化宣傳、扶貧幫困等多個方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共同解決社區重點難點問題。
服務是最好的治理。當前,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多樣化,社區治理也面臨新課題和新挑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更要堅持黨建引領,用心謀服務,用智破難題,大力推進基層治理與為民服務創新,讓社區“微服務”畫出干群關系的“同心圓”。 (莆田市委文明辦 錢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