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臨近,各地月餅開始陸續上市銷售,傳統佳節氣氛日漸濃烈。與此同時,月餅的過度包裝問題也再次受到社會關注。在一些星級酒店和電商平臺上,仍然不乏穿了“豪華馬甲”的月餅,里三層外三層奢美的包裝,卻讓主角月餅成了陪襯。如此花里胡哨的過度包裝,不禁讓消費者深深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為商品買單還是在為包裝付費。
值得深思的是,作為代表性的傳統節令食品,月餅本是該“拼口味,拼內涵”。而行業逐漸向“過度包裝”“奢侈包裝”的方向偏離,讓本來是一種民俗文化的食品,生生變成了“奢侈品”。這樣不僅背離了傳統文化本源,也助長了奢靡浪費的風氣。因此,遏制“過度包裝”月餅,于消費者,于市場秩序,于社會環境大有益處。
月餅的價值不在精美的包裝,而是其中蘊含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佳節送禮,重在真情,月餅只是傳遞人們情感和祝福的載體。若商家過分花心思包裝“面子”,在“巧思”的陷阱中無法自拔,只會消耗月餅質樸的本性,削減其原本文化意義價值。
過度的包裝背后,是商家意欲打造的營銷手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一些企業動了歪心思,致力外盒包裝,形成了“不奢靡,不成包裝”的不良風氣。利用繁復的包裝,掀起消費浪潮,制造商品的溢價空間。消費者在支付了必要的商品價值后,又被強加了額外的巨額包裝費用,增加了消費者負擔。
“去奢從簡”是弘揚節儉新風的內涵所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環保意識也深入人心,商家應該明白,環保、綠色、健康的包裝設計,才更加符合人們對綠色生活方式的追求。這種耗費大量資源的包裝物,到了消費者手中全部變成了生活垃圾。這其中造成的資源浪費,更是與國家的“綠色”“低碳”倡議格格不入,與新發展理念嚴重相悖。
實際上,過度包裝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要讓月餅褪去“浮華”的外衣,需消費者樹立綠色生活理念、企業樹立正確健康的營銷觀、相關部門加強監管效力,共同營造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才能真正讓月餅“輕裝上陣”回歸傳統本心。(莆田市委文明辦 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