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8月19日訊 冬日寒風刺骨,夏日驕陽似火,但總有那么一抹靚麗的“志愿紅”,在鄉村、在社區、在十字路口、在街頭巷尾,他們一襲紅馬甲,一顆火熱心,用心幫助每一個人,用愛溫暖長樂這座城。
群眾在哪里,志愿服務就延伸到哪里。自文明城市“行文明·創典范”市民素養提升行動開展以來,長樂區不斷推動志愿服務邁向縱深,這抹“紅”更加艷麗了。
抓建設 擴大志愿服務“朋友圈”
7月1日是長樂區宣傳貫徹《福建省志愿服務條例》實施一周年,廣大志愿者在三峰社區“弘揚志愿精神 爭做六有福州人”文明實踐活動現場簽名立誓。
回望這一年,長樂區通過“搭陣地”“拉隊伍”不斷擴大志愿服務覆蓋范圍,讓廣大市民更深刻地感受到志愿力量。
依托實踐中心(所、站)、文化場館、景點景區、窗口單位、交通場站等場所,已建立志愿服務站(點)逾300個,形成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15分鐘”志愿服務圈。路口、公園、崗亭,都成為了“紅馬甲”們的活躍地。同時,構建志愿服務總隊領導架構,成立了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服務、衛生環保、扶貧幫困等8支區級常備志愿服務隊伍。除了常備隊伍,“電力義點亮”志愿服務隊、“銀輝”紅色宣講團、“小桔燈”心理健康等特色隊伍也逐步壯大,志愿服務隊伍基礎進一步夯實。
截至8月中旬,長樂區共開展接地氣、有活力的志愿活動逾2100場次,惠及群眾逾95萬人次。
文明“紅”更廣闊。
國網長樂供電公司新時代文明實踐代言人“長小文與電小明”(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聚合力 塑造志愿服務“新品牌”
通過結對共建,架起文明單位與村(社區)共話文明的橋梁。與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育學院合作搭建新品牌——“新青年”下鄉實踐平臺。通過平臺,學生在梅花鎮、嶼北村、湖里村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開展志愿活動,感受著漁村風光和鄉俗文化的同時,撒播著青春力量,實現了鄉村振興與志愿服務的同頻共振。
在國網長樂供電公司里,兩個卡通人物憨態可掬,引人注目。這是他們志愿服務的新代言人——“長小文和電小明”。其中戴著鴿子頭套的“長小文”身穿“電力義點亮”志愿服務紅馬甲,戴著燈泡頭套的“電小明”身著國網福建電力“雙滿意”(長樂紅色榕光)共產黨員服務隊紅馬甲。它們的形象展示了文明單位在志愿服務上的創新實踐。
文明“紅”更多彩。
漳港百戶村菜園項目(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問需求 凸顯服務志愿“為民”初心
百姓需要什么,喜歡什么?不同文明單位在找準群眾需求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供電公司,“電力義點亮志愿驛站”已經走過3年歲月,秉持“為民”初心,這個驛站輻射到周圍群眾,帶去更多溫暖。在西關社區,“鄰聚里”劇場已經走過春夏秋冬,針對老齡人口需求設計的節目深受好評。在百戶村,通過社工服務項目,“樂菜園”“周末廚房”等體驗式活動成為新風向。在三峰社區,科技實驗、無人機、編程等科技課程成為孩子們的心頭好。
這些挖掘群眾需求建立的特色項目,是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積極探索,通過合力打造“一村一品牌”,新時代志愿服務社會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文明“紅”更暖心。
長樂區開展“弘揚志愿精神 爭做‘六有’福州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挖內核 厚植志愿服務文化底蘊
活動是表象,價值是內涵。
2022年以來,長樂區以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為主題,組織開展了“弘揚雷鋒精神 深化文明實踐 共創典范之城”“爭做‘六有’福州人”、“護河愛水、清潔家園”等主題活動逾500場。以傳統佳節為主題,開展春節送福、拗九孝老、端午包粽等320余場系列活動。圍繞家風家教、福文化、文明禮儀等主題,開展了14場新時代文明實踐講習和示范活動。圍繞未成年人教育為主題,開展了“少年兒童心向黨——親子共沐書香 強國復興有我”“關愛女童 安全自護”“小桔燈”心理健康等系列活動。
文明“紅”更深沉。
下一步,長樂區將繼續圍繞志愿服務站點提升、品牌打造、需求挖掘、內涵深化等四個方面,結合本地特色,找準與群眾利益的“共鳴點”,推動志愿服務走深走實。(長樂區融媒體中心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