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綠色種植,讓壽寧縣下黨鄉的有機茶園“身價”倍增;天然氧吧、世外桃源,讓周寧縣陳峭村成為游人絡繹不絕的旅游康養勝地;萬畝草場、生態寶地,讓柘榮縣鴛鴦頭村的“綠色價值”不斷拓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最大的優勢和底氣。近年來,寧德市圍繞“山更好、水更清、林更優、田更潔、天更藍、海更凈、業更興、村更美”的目標,持續推進“綠盈鄉村”建設、村莊環境整治、海上養殖綜合治理。如今,徜徉于閩東鄉村,越來越多群眾依托綠水青山吃上了“生態飯”“旅游飯”,良好生態環境正在成為閩東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大本錢”。
依托礦山景觀打造的主題公園,古田縣鶴塘鎮西洋村成為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先試先行示范點,也使當地經濟轉型有了方向。
利用“有機肥配方肥”“果-沼-畜”“有機肥機械深施”等技術模式,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持續擴大葡萄產業綠色防控覆蓋面,減少農藥使用量20%以上,年推廣施用有機肥1000噸。
……
在推進“綠盈鄉村”建設中,垃圾分類、廁所改革、污水治理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村生活垃圾鄉鎮轉運系統設施實現全覆蓋;完成全市2135個行政村改廁改水和2600個自然村戶廁改造。在寧德不少村莊中,生活垃圾“干濕分類”投放、廚余垃圾就地處理的發展模式逐漸成型,農村生活垃圾“最后一公里”問題成為過去。
走進周寧縣泗橋鄉坂坑村,一排排、一棟棟民居小樓錯落有致,平坦干凈的水泥路蜿蜒到戶,房前屋后花草樹木交相輝映,從“臟亂差”到“凈齊優”,“綠盈鄉村”建設,繪制出一幅清晰的生態振興圖。
“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坂坑村村民張新木感慨地說,“以前村里路邊垃圾堆、雞圈、豬圈一個接著一個,天氣一熱不但臭,而且蚊蟲亂飛……”想起以前村里的環境,張新木皺起了眉頭。
為了改變村莊面貌,坂坑村對村民亂搭建、亂堆放現象進行整治,并推動村莊房屋立面、主街道改造等。同時,在全縣率先開展垃圾干濕分類、廚余垃圾制肥工作。短短幾年間,曾經的柴火堆變成了微花園,垃圾遍地被干凈整潔取代了,這個提起來曾讓人直搖頭的薄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如今,在“綠盈鄉村”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鄉村如坂坑村一般走向生態宜居、村美民富,一幅幅高顏值畫卷繪就,一首首鄉村振興贊歌唱響。截至2021年,寧德市“綠盈鄉村”達1728個,占比80.86%,越來越多的群眾過上了幸福喜樂的生活。
鄉村煥發新貌,海洋重現蔚藍。船行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域,海面潔凈、波光粼粼。碧海藍天間,新型塑膠浮球整齊排列著,隨著波濤起伏,一口口新型塑膠網箱則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就連許久不見的中華白海豚也多次出現在攝影愛好者的鏡頭前……
而在過去,這片海域卻是另一番模樣:抬望眼,盡是養殖所用的白色泡沫浮球和花花綠綠的飲料瓶,雜亂不堪。
巨大反差的背后,是寧德市大力推進海洋生態保護的決心。2018年以來,寧德市全面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進一步規范用海秩序,促進海域合理開發利用,推動海上傳統養殖業轉型升級。累計投入資金45.48億元,共清退及升級改造漁排142.73萬口、貝藻類54.15萬畝,清理海漂垃圾10.6萬噸、泡沫浮球538萬個。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寧德探索”,已成為全國水產養殖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典型。
守住“生態美”,實現“百姓富”。綠水青山回來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隨著生態旅游和生態特色產業的發展水漲船高。
依靠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帶來的成果,蕉城區三都鎮礁頭村村民走上了漁旅融合的新路子,村里一半以上養殖戶兼職經營起“快艇游”,帶游客出海體驗漁耕生活,加上漁排上的海鮮“大餐”,旺季時人均一天能增收2000元。
依托生態優勢,寧德市通過大力發展水產、茶葉、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藥材、畜牧、林竹花卉及鄉村旅游等“8+1”特色產業,構建起“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現代特色產業發展格局。2021年,寧德市“8+1”特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帶動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7%。
濃濃的綠意為閩東鄉村振興涂上了生態底色,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寧德市走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生態振興之路。 (閩東日報記者 吳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