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新時代需要我們珍惜傳統鄉土文化的寶庫,用好祖先留下的文化資源。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尊重文化發展規律,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振興鄉村文化,滋養文明沃土,提升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近年來,鄉村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受到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影響,鄉村文化的建設投入和利用程度不足,優質文化的供給欠缺使得鄉村社會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公共文化生活變得貧乏,跟不上人們追求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園步伐,形成“文化荒地”。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對已有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與創新,讓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活”起來,提升鄉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充分認識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對于封建迷信、人情攀比等落后文化予以舍棄。要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能夠持續浸潤我們的思想。通過“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喚醒鄉土記憶,以慰問演出、講習活動等形式促進大家的文化交流,深入挖掘鄉村中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還要依靠組織保障加大能人主體培育。文化轉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黨組織作為鄉土社會的權威力量,有責任推動鄉土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樹立忠誠奉獻、積極有為的服務態度,不僅有助于鄉風文明的建設,更能夠引導群眾共同學習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新時代鄉賢文化,宣傳本地歷史人物事跡,通過“身邊好人”“道德模范”評比等方式加強全社會的參與度,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舉辦文化科技三下鄉活動,結合政策理論宣講,滿足群眾日益多樣的文化需求,鼓勵和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提供建設鄉村的服務平臺,讓離退休干部等人能夠施展才華、回報故土,做到道德引領、弘揚良好鄉風。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更要結合社會的前進方向做好創新工作。對優秀鄉土文化有選擇地繼承和發揚,并與現代文化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其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例如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進行差異化培養和崗位精準性配備,以更好發揮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利用好數字賦能鄉村文化振興,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盤活鄉村優秀文化、創新文化產業發展。在家風家訓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場館設置合適的設備,豐富大家對文明鄉風的體驗方式。落實農村信息化建設,借助淘寶、抖音等互聯網平臺對外銷售特色鄉村文創產品,創新文化發展業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鄉村文化振興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揚,讓每一個人都能更好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堅實的步伐邁向新征程。(長樂區委文明辦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