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貴州黔東南地區進行的“美麗鄉村”系列籃球賽事,被網友們戲稱為“村BA”。7月30日,這場“村BA”迎來半決賽,為了守住座位,有的觀眾帶飯到現場,還有的球迷驅車200公里前來觀戰,許多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對賽事進行了直播。8月2日的決賽更是萬人空巷座無虛席,新華社、環球時報、天眼新聞等媒體的直播累計在線觀看人數達到上千萬。目睹“村BA”的盛況,有網友戲稱:“在中國最接近NBA的不是CBA,而是‘村BA’。”(8月3日《重慶晨報》)
據了解,火爆全網的“村BA”是來自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1市15縣,每個市縣派出一支隊伍,共計16支籃球隊。且事前要求參賽隊員必須是本地22歲以上的農村戶口,杜絕了請外援打假球的亂象。雖然“村BA”球員們沒有那么好的專業技術,對抗也不夠激烈,甚至上演不了暴扣,但這并不影響觀眾熱情,周邊十里八村蜂擁而至的人群,摩肩接踵把四面看臺都填滿了。即使比賽從中午開始持續到凌晨,又打到了天亮,從天亮到天黑再到天亮,觀眾席上的人只增不減。難怪不少網友看到如此大的陣勢,驚呼“不敢相信這只是鄉鎮比賽”,真是“鄉村籃球賽,賽出鄉村新氣象!超贊!”
其實,深入了解“村BA”火爆的背后,不難看出其根源:“籃球運動在當地基礎很好,老百姓茶余飯后都愛出來活動活動,三兩一伙,湊個局打場籃球”,“只要你上場了,無論打的如何,大家都會為你鼓掌”。這也啟示我們:繁榮鄉村文化的既要“送”更要“種”。因為農民自己“種文化”就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更具有生命力、持久力。
當前,為了更好地保護農民朋友“種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繁榮鄉村精神文明生活,就需要各地從多方面去澆灌,去呵護這樣“種文化”,既要加強引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不能異化;又要結合地方特色,時代需要,不能脫離農民現階段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發展老百姓能夠接受、能夠理解、能夠參與的東西,讓鄉村文化更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也只有這樣“種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讓它在廣闊農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另外,要讓“種文化”持久深入地開展下去,還需要政府、企業、社區、農村等社會各界形成合力,把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健身達人組織起來,把相關設備配起來,把場地建起來,讓他們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同時,由于“種文化”有著多重價值,它不僅給執政、理政提供了新的思路,還有助于強化價值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等,因此,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要從資金上、技術上、人力上予以支持和幫助,只有這樣才更有持久動力。
真心期待各地能從火爆全網的“村BA”賽事中汲取成功經驗,在向農村“送文化”的同時,更注重“種文化”。只有“多種”才能留下扎根農村的文藝隊、運動員等,才能滿足農民朋友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和熱切期盼,不斷推動鄉村文明、助力鄉村振興。(安溪文明網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