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鄉村生活環境落后,亂倒生活垃圾、亂排生活污水、亂堆亂放雜物、民房墻上亂寫亂涂,臟亂差現象嚴重。潘集區平圩鎮精心謀劃,把淮潘路兩邊墻壁粉刷一新,作為繪制弘揚優秀鄉土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與改善美化村景村貌有效結合,變“送文化”到“種文化”,為大力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8月2日中安在線)
要讓鄉風更文明,鄉村文化的作用不容低估。原本空置的墻壁,成為了展示鄉村文化的好地方,制成“愛國敬業”“奉獻社會”“村規民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圖文并茂、色彩艷麗的文化墻,成為了引領村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載體,同時也因地制宜振興鄉村文化,有效拓展鄉村文化振興的渠道,讓大力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多了直觀的好課堂。此舉既提升鄉村氣質和韻味,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用好鄉村紅色文化幫助鄉親們“富腦袋”。一些鄉村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紅色文化運用好了,定能幫助鄉親們更好“富腦袋”。例如潘集的丁郢村有當地第一批老黨員丁文山原居住地,村里通過追尋歷史足跡,幫助村里的年輕一代回顧黨史歷程,更好幫助鄉親們銘記光輝歷程,傳承紅色基因,使鄉村干部群眾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力量更強,勇于擔當作為的勁頭更大。當地還將鄉村的紅色文化,植入了當地中小學校的鄉土教材,成為了鄉村少年更好的紅色追求,有力推動文明鄉村邁出了新步伐。
建好“村史館”激發村民護根責任。鄉村歷史中有寶貴的鄉愁,有鄉村根脈的見證。一些農村請出農民中的文化能人,共同建好“村史館”,通過挖掘村莊歷史文化,留住記憶,承載鄉愁,讓村子如何建立、發展、壯大,在這里一目了然。一些從村里出去的大學生,每年暑期回家,都要到這里看看,從這里感受到他們的祖輩的建村的不易。因此,“村史館”不僅是老一輩人們懷舊、感悟的心理需求,更是全面點燃村民投身鄉村振興的好載體,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村莊的華麗蛻變,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大大提振鄉村振興的動能。
提升鄉村文化內涵,推動鄉風更加文明。多拓展提升文明素質的文化風景,各地不妨在鄉村文化上多挖掘,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文化內涵,才能幫助更多人明白農產品背后的精彩故事,讓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增添羽翼,讓鄉村文化成為凝聚人心、教化群眾、規范行為、傳承文明的精神給養。(倉山區委文明辦 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