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福州大街小巷,騎乘電動車佩戴安全頭盔的群眾明顯增多,已成為街頭一道文明風景。然而隨著氣溫升高,一些市民或是嫌麻煩或是存在僥幸心理,不愛佩戴頭盔,或使用防曬帽、遮陽帽代替安全頭盔。(7月13日福州日報)
有人認為交通整治、文明出行屬于交警的事,與自己無關,是尋常日子里可有可無的“小事”。這是傳統的錯誤觀念,因而騎電動車不喜戴頭盔、駕乘車不喜系上安全帶、過馬路不走斑馬線、闖紅燈習以為常等屢見不鮮。面對強大的習慣勢力去修復一個錯誤觀念,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試想把每個人看作一個執勤點位,以身作則帶頭文明出行,把每個點連起來就成了一條線,把每條線編織在一起就形成一張網,一張保障家人朋友安全出行的“平安網”,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踐行。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品格,交通是一座城市的血脈。作為福建省會城市福州,持續開展電動自行車佩戴安全頭盔勸導整治行動,不僅能帶動全民行動起來,自覺佩戴安全頭盔,保障市民出行安全,還有利于提升文明城市形象,將關愛生命、文明出行意識根植于民心。
近年來,為扎實、持續開展好交通大整治工作,不少地方紛紛主動作為,暖心便民服務奇招不斷,值得學習借鑒,如有的地方成立志愿交通勸導員隊伍,誠邀市民志愿者參與,在重要路口、路段、景區、景點配合交警人員,對發現騎行不戴頭盔、闖紅燈、逆行、過馬路不走斑馬線、違規載人等違反交通法規行為者現場進行文明勸導和耐心糾正。如此一來,不僅擴大了受教育的人群面,同時,讓市民群眾有機會感受交警工作的不易,學會換位思考,自覺文明出行。有的地方則通過設立投放頭盔便民服務網點,投放的頭盔采取借用的形式,既方便了民眾出行,也讓枯燥的勸導教育增添了一縷溫暖的色彩。
文明交通,安全有序是城市“文明底色”。眾所周知,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毫不例外地承受著不斷惡化的交通困擾。交通擁堵不僅會導致經濟社會諸項功能的衰退,而且還將引發城市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增加民眾出行時間和成本,成為阻礙發展的“城市頑疾”。城市治理,說到底還是對人的管理,交通整治亦然。因此,要提升市民交通文明素養,服務經濟社會建設,提高城市形象,就要本著“處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的執法理念,多措并舉,要讓違法者切實感受到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出行的重要性;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應率先垂范,做文明禮讓的帶頭人,讓文明禮讓的傳統美德傳揚;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公司企業必須認真履行安全主體責任,教育引導員工自覺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
疏通城市交通,營造文明、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是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的必經之路,良好的交通秩序同樣直接關乎市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因此,城市交通“大動脈”的治理必須拓展深入到每個“毛細血管”的管養。讓生活其中,參與其中,共享其中的每一分子變身“文明衛士”,共同守衛城市出行安全,讓文明融入城市血脈,以文明血脈打通城市交通“大動脈”。(鼓樓區委文明辦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