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前我國的文化建設正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逐步成為網絡和數字化大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文化”的生態在推動傳統文化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向縱深變化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加大了互聯網的治理難度,不及時處理勢必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背道而馳。為此,亟需多方攜手激濁揚清,構建風清氣正的互聯網文化新生態。
觀念革新是營造互聯網文化新生態的“壓艙石”。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這種理念導向下的文化生態更多使群眾只知“經濟”是主角,不知“文化”是基礎,甚至出現了為吃“經濟飯”而砸“文化鍋”的本末倒置行為。當下的網絡文學之亂就是上述情況的真實反映,它的起因在于過度商業化,用透支民眾的文化認可來撰取短期經濟利益,“卯吃寅糧”的做法避免不了“雞飛蛋打”打的結局。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文化繁榮更不可或缺,它是構建網絡文化新生態的核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更新是營造互聯網文化新生態的“風向標”。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所處時代社會存在的反映,而制度建設作為上層建筑是決定社會存在的根本。總體來說,我國當下的制度建設遲滯于網絡文化生態的發展,產權制度不完善挫傷創作積極性、管理制度跟不上文化被資本牽著走、扶持制度不全面協作交流不通暢,制度落后欠下的“債”最終要靠文化代價來償還。因此,有必要保證制度的與時俱進,及時堵好制度漏洞,加強執法力度,對優秀作品大力支持,對有害作品堅決“零容忍”。
技術創新是營造互聯網文化新生態的“點睛筆”。對于文化來說,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讓兵馬俑容光煥發、讓天府成都盛景永駐,也可以鈍化網民思維、滋生不良信息。可互聯網本身是工具,無對錯之分,只有使用方式之別,用好互聯網的關鍵在于保持技術創新勢頭。有了技術創新,我們能讓普羅大眾共同記錄都市生活,展示城市魅力;有了技術創新,我們能讓違法違規無處遁形,營造清朗網絡;有了技術創新,我們亦能改變網絡駕馭文化的現狀,讓動起來、活起來的文化成為永恒的記憶。“互聯網+文化”本身就是技術與文化結合所構成的新生態,文化因技術大放異彩,技術也因創新而經久不衰。
約翰?赫達爾曾說:“文化的進步乃是歷史的規律。”文藝復興中文化借造紙術傳播,啟蒙運動中文化借宗教發跡。在互聯網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唯有從觀念入手、在制度著眼、憑技術發力,才可實現文化的借“網”而興,進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營造天朗氣清的“互聯網+文化”新生態。(福州文明網 董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