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后想當一名醫生,我想治好媽媽的眼睛,我想讓媽媽再看看我……”這是中國好人王蕾蕾的大兒子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寫的一封家書,質樸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感動了節目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7月6日中國文明網)
以文化人,以德潤心,方能邁入更持續、穩定、高水平的社會文明。如今,日新月異的城市風貌、靚麗整潔的街道、安全通暢的交通……共同融匯成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彰顯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成果。然而,文明城市不僅僅是硬件設施外在可觀的變化,更是精神內里可感的塑造。其實,文明有禮的市民,才是城市文明創“成”的重要標志,才是文明創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動力。
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一個民族的強盛,不能沒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一座城市的創建,同樣如是。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凝聚中國“精氣神”,中央文明辦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深化部署開展“我們的節日”活動這項重要工作。一次次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和新生活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文明。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創建一座文明城市,貴在久久為功。回顧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積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傳承,方呈現世一派“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氣象。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不是為了表面功夫,而在于每個人都能夠領略到文明進步的積極價值,提升內心的精神素養。為此,各級各部門要堅決杜絕“抓一陣好一陣”“雨過地皮濕”“一放松就回潮”等問題,要健全常態長效創建工作機制;應鼓勵培育一批經典公益性群眾文化品牌,致力于打造市民精神文化家園,在公益舞臺散播“正能量”;應大力推動傳播志愿服務理念,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行動,在全社會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等。
以人為本,以文化人,以德潤心,馳而不息培育城市文明之“魂”,城市文明方能持續“保鮮”,人民群眾才能真正由內而外不斷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鼓樓區委文明辦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