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7月5日訊 “嵐臺傳統燈籠是首次進高校,將非遺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有利于培養當代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實現了從幼兒園到大學遍地開花。”近日,在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平潭校區,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人康桂箖向52名廣告專業學生介紹燈籠非遺,并講解中國傳統燈籠文化知識。
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人康桂箖向學生們介紹燈籠文化
上午9時,在非遺燈籠展示區,漂漆燈籠、平潭貝雕燈籠、竹編燈籠等各式燈籠映入眼簾。學生兩人一組,變身燈籠匠人,發揮各自創意,運用彩繪、貝雕等創作起各自的傳統燈籠。
廣告專業學生陳佳佳邊對比設計稿,邊在傳統燈籠上勾畫。勾畫后,她在圖案上用貝雕和顏料進行創作、上色。陳佳佳告訴記者,傳統燈籠是嵐臺文化交流的重要體現,便想在燈籠上勾畫具有嵐臺特色的圖案,像四個人代表棒壘球運動,而水仙花是平潭特產。
而廣告專業學生林艷說,活動讓他們感受到非遺文化魅力,能更好將實踐融于生活,傳承非遺文化。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創作,學生們的作品五花八門。有荷花元素燈籠、有山水畫元素燈籠,還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燈籠等,這讓康桂箖不禁豎起大拇指。“接下來,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嵐臺傳統燈籠文化,做好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康桂箖說。
體驗結束后,學生們分享著各自的創作理念。“此次活動是為了傳承非遺,培養非遺后備力量,結合平潭地域特色,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創產品。”文化創意與旅游學院廣告專業負責人廖星火說,下一步,學院將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讓更多平潭非遺文化走入文旅學院,創造出更多的符合大眾審美的文創產品。
(平潭融媒體記者 馮榮/文 陳瀾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