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人類不可或缺的物質,古往今來,勤儉節儉作為人們生活方式,體現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留下“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歷史警思。當今社會,雖然人們已經脫離糧食短缺的時期,但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珍惜糧食是每個公民始終都要傳承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讓節約糧食在社會蔚然成風。
讓節約糧食在社會蔚然成風,就要尊重勞動開始做起。節約糧食是節約資源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開展愛糧節糧、反對浪費,是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大事。節約糧食不僅僅是愛惜糧食本身,體現著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尊重,每一種糧食都要經過陽光沐浴和風雨洗禮,經過農民朋友的辛苦栽培,方能孕育出美味,正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訴人們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新時代要全力樹立節約糧食的優良傳統美德,始終堅守耕地紅線,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尊重勞動成果,做到顆粒歸倉。
讓節約糧食在社會蔚然成風,就要全面踐行“光盤行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義務,每一位市民都應樹立“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思想觀念,自覺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粒糧食,抵制和反對浪費糧食的行為,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風尚。同時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孩子的飲食教育,言傳身教,告訴孩子吃飯要定量,灌輸以節約為榮,不攀比的思想觀念,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丟棄剩飯菜;在餐館就餐時點菜要適量,吃不完打包帶回家,要讓節約糧食內化成為自己自覺行動。
讓節約糧食在社會蔚然成風,就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物質資源,節約糧食折射的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要不斷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深入持久有效開展節約糧食行動。同時要充分發揮各類宣傳媒體、消費者協會等社會監督作用,鼓勵通過服務熱線反映餐飲浪費行為,曝光浪費糧食不良現象,同時要把“文明餐桌·餐桌光盤 ”行動等要求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內容,切實發揮各類文明創建活動的導向和示范引領作用。(大田縣委文明辦 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