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區以文明創建為載體提升城市品質
改造整治后的保尾小區及宮口河, 成為居民休閑娛樂的“水韻街區”。方益凡攝
文明風6月30日訊 涵江區始終把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作為提升市民幸福指數和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先后對全區22條主次干道、8條商業街進行拉網式排查,列出問題清單、邊巡邊整;累計投入園林綠化資金約2.9億元,建設30余個口袋公園;已改造老舊小區12個,今年計劃新開工16個老舊小區提升改造項目……涵江區下足“繡花功夫”,持續補短板、強弱項、增內涵,把創城的成果體現在城市建設的全過程。
用文明筑城,向幸福出發。
涵江是一座有根有魂、有活力有魅力的城市。一路走來,每一處提升,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的艱辛努力,而作為城市建設排頭兵的住建系統便是其中“主角”之一。
“滿不滿意,幸不幸福,群眾說了算!”涵江區住建局局長凌文東說,城市建設不一定要大拆大建,集中心思改善民生問題,更能賦予群眾城市建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該區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以文明創建為重要載體,結合省委關于實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動和市委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部署要求,下足“繡花功夫”,持續補短板、強弱項、增內涵,把創城的目標和要求全方位滲透到各項工作中去,縱深推進城市“體檢”工作,把創城的成果體現在城市建設的全過程,群眾的認可都寫在了笑臉上。
路面修繕解民憂,市民出行更安心。涵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改善城鄉環境
住建無小事,事事關乎城市發展,處處連著百姓民生。就如人們常說的“衣食住行”,“行”占據著重要地位。
涵江老城區內有多條城市主干道,由于使用年限較長,又受到大型貨物車、重車的反復碾壓,導致部分路段的路面出現較大面積破損,坑洼不平,已“負載累累”,給市民出行帶來不便,也存在安全隱患。
前段時間,連續不斷的降雨讓涵江公園西路國歡小學路段原本破損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雨大時更是積水嚴重,附近群眾、上下學的學生出行難。接到群眾反映后,該區急群眾之所急,第一時間安排施工隊緊鑼密鼓地對路面進行修復。市政維護中心負責人湯水欽介紹,需要修復的路段長180米,施工隊集中馬力,對破損路面進行清掃、鋪設瀝青、反復壓實,對修補接茬處進行封縫處理。幾天時間,積水沒了,道路平整干爽,來往群眾紛紛給予好評。
涵江區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全員出動分區域全天候,對全區22條主次干道、8條商業街進行拉網式排查,列出問題清單、邊巡邊整,搶抓時間節點,確保工程進度。
眼下,福廈路、新涵大街、東環城路等瀝青路面修補工程已完工,北環城路、六一西路、公園東路等破損水泥路面也已完成修復,荔涵大道、新涵大街、工業路等12條道路人行道、車行道修復正全面鋪開。截至目前,全區共修補人行道約2萬平方米,改造提升水泥及瀝青路面約2.5萬平方米。
道路交通標志標線也是消除安全隱患,提高道路通行水平的關鍵一環。涵江區住建局組織人員對城區路段道路的交通標志、標牌、標線、欄桿等進行排查比對,盡量利用行人較少的時間段重新施劃,改變了原有部分標志標線不連續、不清晰的現象,從標線方面明確路權,引導行人車輛各行其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文明出行。全區現已完成標志標線施劃約2.1萬平方米,完善修復路燈650多盞、交通護欄約15公里,新設標志牌300多塊、爆閃燈80個、防撞柱250根。
污水管網改造工程是涵江今年在建城建重點項目之一。項目涉及福廈路東環城路至荔涵大道段、埭里至涵港大道段,建設總長約8.8公里。為提升城鄉污水處理水平,涵江區結合道路新建、改擴建項目,計劃投資建設荔涵大道(新涵大街至赤港路)及梧梓路等地污水管網建設及改造,實施山區鄉鎮4個污水處理站、16個提升泵站及配套管網的市場化運維管理,進一步“織密”城鄉污水管網,打造更加宜人宜居的城鄉環境。
暑假來臨,涵江智慧體育公園里人頭攢動。涵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打造園林景觀
漫步涵江,清風徐來,水波搖曳,盎然生機如期而至,清涼入脾。步步見綠,路路換景,無論是開車、騎行還是散步,總有美景入眼來。
在建設生態宜居涵江的進程中,該區堅持綠化惠民,全力打造“十分鐘公園休閑圈”,騰出寸土寸金的中心寶地,見縫插綠、見縫造景,打造精致美麗的口袋公園,讓群眾推窗見綠、出門賞景,切實感受有一種幸福叫“公園就在家門口”。
宮下河有許多老涵江人的兒時記憶。六七年前,涵江區曾對宮下河進行了河岸園林景觀改造,成為附近居民開展文娛活動場所,也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漸漸地,岸邊土地裸露,綠色植物也所剩無幾,活動的人越來越少,不時還能看到垃圾堆積,有損城市形象。
不久前,涵江再次啟動對宮下河河岸園林景觀的提升改造,共栽種草坪、金邊假連翹等地被約2000平方米,多元化的綠色植物在空間色彩上達到既美觀又大方的效果。“這些公園雖然面積不大,卻設計別致、美觀大方、功能性強,我們覺得這樣做很好。”住在宮下河旁的居民吳國坤說,他每天都會帶著小孫子來散步,享受天倫之樂。
暑假來臨,涵江智慧體育公園里人頭攢動,綠色開闊的足球場、種類豐富的運動器材,使得周邊群眾呼朋喚友爭先來運動打卡,健康度夏。這幾天,涵江區環衛部門又安排近30名保潔員,有條不紊地對公園綠化進行修剪補植、垃圾清運、河面保潔等,共清除雜草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修剪樹木200余棵。同時,在主入口廣場等持續加大創城宣傳力度,讓文明理念內化于心,文明實踐外化于行。
全城綠化從綠色向彩色提升,通過對公園、交叉口渠化島、道路兩旁等補株補植、增設景觀小品,打造“一路一樹一景”,形成“四時景不同,四季花常在”的美麗城市格局。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涵江區累計投入園林綠化資金約2.9億元,建設30余個口袋公園,城區綠化覆蓋率達50.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54平方米。
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心,大力優化居民生活環境。涵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改造老舊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實現“住有所居”的重要組成部分。
涵江區把老舊小區改造與文明城市創建結合起來,圍繞“補齊設施短板、提升環境品質、完善社區治理、增進多方融合”的目標,在改造中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引導居民全程參與小區治理,通過完善老舊小區道路、增設綠化景觀、雨污水管網分流、整治“空中飛線”、規范停車秩序等舉措,極大地改善了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
在涵西街道保尾小區,寬闊平坦的路面,水清岸綠的河畔,干凈整潔的環境令人眼前一亮。改造前,小區內基礎設施陳舊老化,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及宮口河整治等工程后,小區街道、河道、沿街立面及周邊景觀全面提檔升級。眼下,保尾小區二次提升改造正加快推進,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燃氣管道入小區及建筑立面改造等。
去年全區已改造老舊小區12個,今年計劃新開工舊法院小區、商業城一期、鋪尾小區等16個老舊小區提升改造項目,總投資6100萬元,共涉及86棟2416戶,建筑面積達38.55萬平方米,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讓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
規范有序的物業管理是文明的標志,不僅關系到群眾安居樂業,還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區住建局進一步健全物業管理體系,組建了3支督導隊對26家物業服務企業的54個物業小區全面排查整治,督促物業統一規范管理,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大力優化居民生活環境,推進文明社區建設。
歷史建筑體現了厚重的文化支撐和延續。涵江區把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改造提升、業態導入等相關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更好地留存城市歷史和文脈。6月份以來,涵西、涵東街道69處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有了“身份證”,實名保護進一步加強了歷史建筑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精神。(涵江區委文明辦 林亦霞 湄洲日報 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