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多個部門、相關企業大力推廣可循環快遞包裝,加快快遞包裝“綠色革命”。“新華視點”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在消費者收到的快遞中,紙箱、泡沫箱、塑料袋等傳統包裝占據主流,可循環快遞包裝日常生活中仍很少見到。(6月28日新華網)
快遞包裹從終端快遞站點到消費者手中的這一過程,被稱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根據《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到2025年,全國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萬個。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循環中轉袋全網應用率達93.8%。2022年第一季度,可循環快遞箱(盒)應用規模達到758.69萬個。然而,相比龐大的快遞總量,可循環包裝占比相對較小,不少消費者在生活中“從沒用過可循環快遞箱”。
事實上,圍繞可循環快遞包裝推廣應用,快遞行業已設計出一套技術路徑。但在實際生活中,可循環快遞包裝成本高于普通包裝,在物流終端“最后一公里”回收存在困難,導致推而不廣。有快遞企業通過成本核算,在回收過程中,循環箱會產生人工操作、掃描、車輛運輸等額外費用,無形中加大了快遞網點的成本壓力。同時,高昂的時間成本也讓很多快遞員對循環箱“愛不起來”。通常情況下,可循環快遞包裝需要用戶現場拆箱取貨,再由快遞員將包裝箱帶走回收利用,一些消費者出于隱私考慮,也不愿意現場拆箱。
打通可循環快遞包裝“最后一公里”的堵點,必須從源頭上降低成本、減少回收難度,從各個環節尋求突破。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對綠色包裝生產、綠色快遞物流和配送體系建設、專業化智能化回收設施建設等項目,在資金、信貸、債券等方面給予支持優惠,促進包裝減量和綠色循環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另一方面,誠如業內人士建議,建立大數據平臺,完善可循環包裝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追蹤,使包裝“逆向物流”或就地處置成為可能。目前,國家郵政局正探索構建郵件快件包裝物回收“逆向物流”模式,引導快遞企業通過在高校、社區網點設置回收裝置,不斷提升行業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率。
消費者也要積極行動起來,樹立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的理念,改變快遞包裝隨手扔或賣廢品的習慣。這方面,需要快遞企業、社區引入激勵機制。2020年“雙11”期間,一些城市的小區嘗試“快遞箱換零食”;2021年“雙11”期間,某地郵政快遞企業聯合電商平臺鋪設1.3萬個綠色回收箱,每天準備50萬個新鮮雞蛋,送給參與快遞箱回收的消費者。這不僅彌補了快遞箱回收體系的缺失,還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節約理念。
快遞包裝“綠色革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包裝研發、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需要生產企業、寄遞企業、用戶等共同努力,也需要不同城市、區域之間的協調配合。只有全社會廣泛凝聚共識,才能讓可循環包裝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