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6月30日訊 仲夏之際,九龍溪畔天藍水碧,滿目青蔥。
走進三明永安市曹遠鎮霞鶴村,村道整潔,一排排小別墅錯落有致,草木葳蕤,古木參天,主干道上小汽車來來往往……霞鶴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用活黨建陣地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強化基層治理,凝聚群眾力量,聚力賦能鄉村振興,實現基層黨建、文明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全力以赴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這是永安市曹遠鎮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永安市曹遠鎮堅持“黨建+文明”模式,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精品示范村,著力在隊伍建設、人才培育、壯大產業等方面下功夫,黨建文明賦能正源源不斷地激發鄉村振興的“紅色動能”,點燃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打造鄉村振興的“曹遠樣板”。
找準切入點,提級強基固本
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為鄉村帶來了新風貌和新氣象,如何處理好新老主干交接問題成為一大困擾。“我們對新任、落選和離任村干部開展了‘全覆蓋’談心談話,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進退留轉,推動黨務村務平穩過渡,確保責任‘無縫對接’”,永安市曹遠鎮黨委組織委員游為表示。
錨定著力點,持續深化村“兩委”換屆“后半篇文章”。實施村級“領頭雁”提升工程,制定下發《關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先后舉辦2期村干部能力素質提升班,選派駐村第一書記,舉辦村民夜談會……永安市曹遠鎮接連推出一連串舉措,全面提高了村干部隊伍履職能力。
霞鶴村新任黨支部書記黃吉杰表示,“鎮黨委要求我們這些新任村書記開展一堂初心黨課、舉辦一場‘發展大討論’,辦好一件開門實事,讓我們這些‘新人’在實踐中練就真本領”。居民夜談會成為村主干展現作為的新平臺,依托居民夜談“四步走”工作法,曹遠鎮全面推行“居民夜談會”常態長效化機制。今年以來,共召開“居民夜談會”349場次,協調解決村鎮建設、社會治理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65件,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
把握關鍵點,提升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人才為本。近年來,永安市曹遠鎮始終將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建設的切入點,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激勵引導各類鄉土人才在鄉村振興中施展才華,吸引在外能人回鄉任職,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永安市曹遠鎮黨委書記劉國華介紹,“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我們與清華大學共建,回引了多位科級以上退休干部組建鄉村振興指導員隊伍,通過引智下鄉賦能鄉村振興”。
抓實“人才回引”和“招才引智”工程,永安市曹遠鎮回引6名科級及以上退休或退二線人員組建了鄉村振興指導員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保障。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簽署“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基地”共建協議,引導6名碩士研究生在霞鶴、埔頭、汶四等村開展服務基層行動。
不僅要引才,還要育才。“此心安處是吾鄉”,大力培養農村鄉土人才,激活人才振興的“一池春水”。讓那些懂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善經營的“新農人”“農創客”在廣袤田野精彩綻放,為鄉村振興建設添磚加瓦。圍繞農業技術,組織村主干、農民開展知識技能培訓15場,受益群眾達500余人。培養了楊思焱、張仕濱等22位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民創業能手和種養殖能手。
打造閃光點,助力富民強村
大力推行“黨建+文明+現代農業”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紅美人、特早蜜、玫瑰葡萄等特色產業,制定“一村一品”村財增收方案,實現22個村村財收入均超過10萬元,其中6個村村財收入達100萬元。陳坑村的余大伯近來十分高興,他說,“我家的特早蜜已經被訂出去了,訂金也收了,訂單價比往年還要高呢。”今年訂單價達到3.8元/斤,和余大爺一樣種植特早蜜的果農樂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依托九龍溪生態水系和永加鐵路沿線風景,挖掘抗戰文化、家國文化、知青文化等,著力打造“黨建+文旅融合”的九龍溪生態旅游綜合體。新建抗戰文化出版紀念園,修繕汶四村知青樓,建成劉佐成文化展館……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跨村聯建,聯出新優勢,永安市曹遠鎮成立汶州、埔頭、東風3個片區黨委,全面推行“三權三聯三單”工作機制,按照“一片區一主題”,策劃生成汶霞線旅游公路、埔頭人民公社文化展示館、東風片區高標準農田等項目,統籌區域優勢資源,推動片區各村抱團發展。(永安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