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甘肅省博物館“木本水源——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上,近300件(組)來自黃河流域多個博物館的各類文物,向公眾揭開了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孕育發展的神秘面紗。(6月18日新華社)
歷史無聲,時光無痕,但文物有跡,文明可尋。今時今日,我們依然能從保護文物中感受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歷史文物,是先人留給今人彌足珍貴的財富,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此次,“木本水源——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正是通過展出黃河流域的各類文物,讓市民群眾更立體直觀地了解黃河文明的風貌,解讀中國先民順應和尊崇自然的生動場景。每一件館藏品無一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歷史的見證,普通民眾通過參觀歷史博物館,可以了解過去,與歷史對話;科研人員通過觀展可以研究歷史線索,探尋古人的根源;文化傳播工作者,通過觀展可以為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打造橋梁,向世界傳播好中國聲音;文藝行業人員,通過觀展可以吸收借鑒古人審美技藝,將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些都有助于加強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為推動經濟、社會、文化高質量發展建設貢獻更多精神力量。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各有關文化部門要以此為契機,擴大了文化遺產的影響,向市民群眾傳播文物保護理念,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文物保護利用中來。如今,文物保護和傳承不能再局限于館藏一隅之地,而應厘清思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特色突出線上宣傳,譬如利用融媒技術和網絡平臺,推出云展覽、云推介、云直播等線上宣傳活動,讓文物“活”起來;各級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還可與教育部門、研究院等攜手,以需求帶動研究,以研究充實學科,更好地完成傳承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讓文物“火”起來。
保護歷史文物,就是保護中華文明的根。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文物保護的深遠意識,圍繞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惟其如此,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方能尋之有“根”,行之有“道”,樹之有“信”。(鼓樓區委文明辦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