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召開50周年之際,中國將“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為今年環境日的主題。(6月5日《人民日報》)
生態環境是人類健康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托。人類文明發展史更是告訴我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逐步完善,到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同時,各地區各部門以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通過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逐步實現了天藍、山綠、水清的目標,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雖是第二大世界經濟體,但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質量還不夠高,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我國已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承諾,是一項極具挑戰的系統工程,涵蓋經濟社會眾多領域,涉及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個層面。這也昭示著“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沒有旁觀者,我們每個人都應成為實踐者、推動者。
提升公眾“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意識。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要繼續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讓“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并最終外化為全社會的共同行為,使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形成良性互動。同時,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既引導社會公眾,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帶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又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從關注、節約到綠色消費、低碳出行,從垃圾分類、環保實踐到監督舉報、生態倡導等,始終堅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健全國家“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制度。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瑥摹扒笊妗钡健扒笊鷳B”,隨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完成,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高,我國更應當選擇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將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在生態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發展。這就需要各地在落實生態保護法治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激勵制度,加快構建“全民共治”環境保護格局,將全國的統一性要求與各地創新性舉措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效能。
持續推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貫徹新發展理念,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持續、有效推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形成社會協同效應,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相信只要我們始終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實際行動做“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實踐者、推動者,就一定能建成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安溪文明網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