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參加垃圾分類答題。 廈門日報記者 張江毅 攝
什么是垃圾,它們來自哪里,分為幾類,為什么要分類?一連串問題接二連三拋出,回答的聲音響亮有力。近日,來自翔安區新圩鎮詩坂小學的三年級學生走進白云飛生態園區廈門環衛科普館,一起參加“小手大能量 環保我先行”游園活動。打卡環保小游戲,參觀環衛科普展覽,在豐富的場景展示和互動中,喚醒孩子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對保護環境、垃圾分類、資源循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特別的游園:
孩子沉浸式體驗垃圾分類全流程
“魚骨是什么垃圾?”“廚余垃圾。”“衛生紙呢?”“其他垃圾!”詩坂小學三年級學生陳冠煜使勁揮舞著雙臂,將貼有物品圖案和名稱的沙包奮力扔向2米外的分類垃圾桶道具中。27日下午,這場垃圾分類環保科普游園活動在廈門環衛科普館展開。
游戲中,孩子們重新認識了不同種類的垃圾,它們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要分類收集和處理?帶著疑問,孩子們在這趟“游園”之旅中尋找答案,近距離了解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全過程,從實踐中領悟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體驗了各種趣味游戲和球幕影廳觀影后,40多年來廈門環衛的發展變遷歷歷在目,孩子們體會到保護環境、垃圾分類、資源循環給生活環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片驚嘆中,也對垃圾分類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來剩菜剩飯還能用來發電、做肥料,太神奇了!”在參觀中,陳冠煜同學受到了“震撼教育”,原來剩菜剩飯屬于“廚余垃圾”,可以產生沼氣,成為發電的原料,經過處理后的沼渣還可以生產有機肥料。“沒想到垃圾也能這么有用。”陳冠煜驚奇不已,他大聲說,“我們給垃圾好好分類,垃圾也可以不再是垃圾啦!”新鮮有趣的認知讓孩子們瞪大眼睛,目光緊緊跟隨著講解員,一起學習垃圾分類與更多環保知識。
廈門全市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5000噸,約300天就能堆出一座雙子塔,約400天就能在鼓浪嶼鋪上一米厚——這形象的比喻,讓孩子們不約而同發出“哇”的一聲。而自從開展垃圾分類以來,廈門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不斷提高,至今僅焚燒發電量就提高30%以上,讓垃圾得到有效的資源化開發利用。
沉浸式體驗了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置的完整流程,“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一理念也越發深入人心。了解了垃圾分類全流程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孩子們紛紛表示,回到學校和家里,要更好地帶動家人和同學做好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