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10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將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標志著中國空間站任務轉入建造階段后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正式開啟。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后,6月5日20時50分,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依次全部進入天和核心艙。(6月6日《人民日報》)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3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其中,陳冬參加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劉洋參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蔡旭哲是首次飛行。令世人注目的是,10年前,劉洋隨神舟九號飛船駐留太空13天,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中國女性的身影;10年后,劉洋逐夢太空再出發,不僅將親眼見證中國空間站在他們手中順利“竣工”,而且將迎來與“神十五”乘組在空間站的太空歡聚。
馬克思指出,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人類文明進步的征程,女性的身影從未缺席。對于太空的探索,同樣離不開女性的參與。相比男性的體力優勢,在太空狹小空間環境中,“女性特有的親和力、強韌性以及低沖突性是很好的優勢”。世界航天史上,已有數十位女性執行過太空飛行任務。中國首位“飛天女”劉洋再叩蒼穹,執行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完成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其標志性意義顯而易見,也昭示了中國女航天員在世界航天史上又將留下濃墨重彩的“她”印跡。
通往太空的天梯,從來沒有捷徑。嚴酷的太空環境,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而改變,也不會專為女性而降低門檻。劉洋始終用和男航天員同樣甚至更高標準要求自己,日復一日挑戰極限、對抗負荷。包括完成神舟九號的飛行任務后,雖然已“功成名就”,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與10年前相比,我的狀態沒變,一直堅持著學習和訓練。”這種奮進的力量從何而來?這種不計得失的精神從何而來?劉洋向我們做出了鏗鏘回答——我代表中國女性進入太空,是無比的幸福;心懷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每一次飛天,都是一次新的跨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180多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員們完成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實現了多個首次。據介紹,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在長達6個月的飛行中,將完成包括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進行狀態監視,首次進駐問天艙和夢天艙兩個實驗艙完成載人環境的建立,并在兩個艙完成十幾個科學實驗機柜的解鎖、安裝等工作;首次利用問天實驗艙的小機械臂進行出艙;還將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一起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在軌輪換……
有許多人曾經問過劉洋,“和普通人的生活相比,航天員的生活單調、平淡,你覺得值嗎?”她總是笑著回答,能夠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種幸福,被祖國需要也是一種幸福,而且是最大的幸福。劉洋曾這樣寫道,“我愿意為了國家的尊嚴,為了民族的希望,為了航天事業的輝煌,像胡楊一樣,用一千年的生命,搏一千年的堅強,做一千年的守望,忠誠扎根于航天事業,奉獻青春乃至生命,無怨無悔”。把個人奮斗融入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密碼,何嘗不是整個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