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節,大家紀念屈原、包粽子、劃龍舟、掛艾草……端午節至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最有底蘊的節日之一,過好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文化底蘊,賡續中華傳統,涵養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端午民俗,品味家庭溫情。兒時每逢端午節,奶奶總會準備各式各樣的粽子,引得我垂涎欲滴,吃得欲罷不能。奶奶還在門上掛菖蒲,用艾草沾水灑在身上,意在辟邪驅瘟,有保佑安康、延年益壽的愿望。時代在變,過節的方式在變,但是親情不變,愿望不變,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兒行千里母擔憂,?;丶铱纯椿蛘唠娫挕⒁曨l聊天,平時多關心父母長輩身體健康和心理需求,珍惜愛護身邊人。端午文化中不僅是有美食,更有親情和團圓,承載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擦亮端午底色,沉淀愛國情懷。屈原有著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愛國之心不可無、強國之志不可缺、報國之舉不可少。邊防戰士、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交警、環衛工人等等,無數奮戰在一線崗位的人都默默堅守、負重前行,這便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值得全社會感念和學習。在新征程上,我們要將愛國精神內外于心、外化于行,不懈“求索”,做好平凡崗位上的每一件事,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凝聚出奮勇前進的動力,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奮發新作為。
弘揚端午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底蘊深厚,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深沉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新時代的端午節,積極拓展網絡載體、活動平臺,更加注重思想內涵的挖掘和傳播。隨著中華文化的魅力日益滲透到全世界,端午文化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國的視線,賽龍舟悄然滲入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傳統粽子傳到印尼創新出了咖喱粽。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家校共育,和孩子們一起過端午,講端午故事,包粽子,做香囊……沉浸式教育,將文化自信埋藏在孩子們的心靈中生根發芽,開出最美的文化之花。
今天的端午節,我們領悟親情的珍貴,將“小家”與“大家”緊密相連,厚植家國情懷,更點燃奮斗的激情。我們要繼承、創新傳統文化,多些文化暢想,多進行價值開掘,實現現實創新,為端午注入更多的新時代文化內涵,讓端午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漳州文明網、漳州市統計局 鄭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