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520’,這幾天我基本都在車上,要么在趕去參加婚禮的車上,要么在婚禮的婚車上。”李欣打趣說。近一個星期以來,她輾轉于廣州、清遠、東莞等地,奔赴一場場婚禮。她的身份有些特殊——職業伴娘。因諧音“我愛你”,5月20日當天乃至前后一周,都被新人們劃定為舉行婚禮的“黃道吉日”。職業伴娘們的生意隨之紅火起來,訂單不斷。(5月21日《羊城晚報》)
“職業伴娘”服務,其實早已存在。而這一行業逐漸火熱,源于市場需求不斷增多。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婚禮隨時面臨延期甚至取消的風險,親好友身處異地,奔波過來當伴娘多有不便。相比請專業公司介入或報銷外地親友過來的費用,就地請“職業伴娘”的成本相對較低,還可免除人情的煩惱。有統計顯示,2021年5月1日至5日,某知名平臺上“出租伴娘”的交易量達上一年同期20倍以上,服務價格從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從媒體報道來看,當前提供“職業伴娘”服務的生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婚慶公司,其固然能夠提供伴娘服務,但收費不低。而目前在廣東省內,一個“職業伴娘”一場婚禮基礎收費多在300元-500元,倘若有其他要求,便相應加價。另一種是社交平臺及二手交易平臺,以租賃關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出租伴娘”服務。再就是,一些聚集大批職業伴娘的平臺或小型工作室也來分一杯羹,當然也不乏以個人身份發布出租廣告的女性。
“職業伴娘”服務可以實現多贏。無論是婚慶公司還是平臺,業績增長是必然的;無論是求租者還是從業者,都能從中受益。“職業伴娘”為新人提供服務,具有提供勞務的性質,符合市場需求,應當允許其存在。不過,誠如媒體報道提到的,盡管“職業伴娘”的生意紅火起來,但行業還處在不規范的階段。
主要表現在,供需雙方無正規渠道平臺作為中介,尤其是那些臨時搭建的平臺或小型工作室,往往沒有在相關部門注冊登記,缺乏營業資質,從而形成雇傭關系模糊、信息交流混亂、伴娘素質良莠不齊等問題。比如,“職業伴娘”不守時、態度敷衍、臨時加錢等情況時有發生。此外,平臺很難保證“職業伴娘”的安全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存在“鬧伴娘”、要求伴娘伴郎擋酒或者灌酒等陋習,這些都可能引起侵權糾紛或者身體傷害。
對此,相關部門應通過加強婚慶公司及相關平臺監管的方式,對其營業資質、從業人員身份認證、平臺背書等進行規范,提升“出租伴娘”服務的合規性。同時,指導相關行業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服務標準,明確供需雙方責任義務,同時加強相關業務培訓,建立監督約束機制,暢通投訴通道,保證“職業伴娘”服務規范,避免從業者受到侵害。(安溪文明網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