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19日訊 2021年換屆以來,清流縣聚焦“燈不明、路不暢、管不通”等群眾身邊微小事,探索實施全民共建“微改造、大提升”活動,用足“繡花功夫”讓干部群眾動起來、街巷小區靚起來。截至目前,分兩期實施“微改造、大提升”項目點位184個,已拆除違建81處、新增停車位524個、安裝路燈82盞、種植綠化1158平方米,實現城區人居環境提檔升級,得到居民一致點贊。
一、聚焦“三小”,堅持民生優先的大愛思維。按照“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問效于民”思路,打造“微改造、大提升”街巷樣板和民心工程。一是小街巷走出大民生。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經常采取“四不兩直”方式走街巷、訪民情,高度重視解決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的群眾“煩心事”。出臺城區人居環境“微改造、大提升”活動方案,作為全縣重點改革攻堅戰役內容,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讓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小資金撬動大文明。科學應對山區小縣財政困難,按照“小投入、保剛需、送溫暖”的原則,設立以獎代補經費560萬元。對53個掛包單位實行項目競賽,以問題是否解決、進展是否高效、投入是否節儉、顏值是否提升、群眾是否滿意為評價標準,分檔對應項目結算價120%、80%、40%予以獎懲,對獲評最美街巷獎、最佳創意獎的予以額外獎勵,最大限度用好用活財政資金。三是小愛心詮釋大溫暖。以“感恩清流·共建共享”為主題,組織發動本縣企業和群眾,通過愛心捐贈、投工投勞等方式,自愿參與“微改造、大提升”項目。對積極參與共建活動的,授予“感動清流·文明典范”榮譽稱號,允許冠名所共建的街巷、小區。目前,參與共建的愛心企業19家、募集資金151.9萬元,居民128戶、自籌資金25.9萬元。
二、聚焦“三法”,走好腳上有泥的群眾路線。用好腳底板、專班法、一線法等工作舉措,大興“沖沖沖”工作作風,讓“微改造、大提升”活動深入人心。一是腳底板工作法架起連心橋。聚焦“改什么、怎么改”的問題,做實做細前期工作,通過“居民夜談會”“鄰好志愿服務”“愛心敲敲門”等方式,邀請居民“列清單”,讓居民唱主角,把“微改造、大提升”由“政府想干的事”變成“群眾想要的事”。經過近5個月的走訪摸排,形成“微改造、大提升”項目清單,精準量化工作任務和點位184個。二是專班工作法精準發力。由縣委文明辦牽頭,抽調建筑、造價、城管等專業技術人員,組建“微改造、大提升”工作專班,集中辦公、精準施策。根據掛包單位競賽規則和愛心企業、居民籌資籌勞情況,將任務點位打包成62個項目,逐一分解、責任到人。統籌實用性、功能性、美觀性和資金額度,兼顧“里子”和“面子”,明確地面整修、立面整飾、違建拆除、設施完好、線纜規范、綠化成景等6個方面整治提升標準。三是一線工作法夯實責任。劃分4個片區,由8名縣領導一線督導,每月至少召開1次現場調度會,做到跟蹤問效在一線。設立違建拆除、線纜整治、大宗垃圾清運等3個攻堅協作組,指定專人聯絡對接,明確攻堅預案,快速回應處置,做到難點解決在一線。統一設置項目公示牌,公開掛包單位、責任人、聯系方式和整治提升內容,做到便民監督在一線。
三、聚焦“三促”,構建共治共管的長效機制。全面推行“黨員+志愿者+鄰里”的工作模式,持續鞏固拓展“微改造、大提升”成果。一是黨建引領促規范。探索實施“黨建+小區自治”,組建4個社區“大黨委”,全覆蓋成立28個小區黨支部,推行“兩議兩評兩公開”議事協調機制,引導各類組織和居民共同參與小區治理,形成“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的氛圍。把“微改造、大提升”后半篇文章納入每月1次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已會商解決人居環境問題93個,推動城區人居環境治理從“獨角戲”走向“大合唱”。二是網格幫扶促共建。將城區劃分為99個文明共建網格,由5260名共建單位志愿者擔任網格員,對“微改造、大提升”成果“回頭看”。常態化開展“兩勸導一清理”輪值式志愿服務,組織“用腳步丈量文明”等文明實踐活動181次,對群眾“微心愿”提供訂單式服務,有效解決社區“沒招無力”的難題。三是鄰里守望促自治。推選出熱心公益、居民信賴的樓棟長173名,牽頭組織樓棟周邊環境的自治工作,實現“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組建小區(樓棟)微信議事群408個,由樓棟長擔任群主,第一時間傳播政策、回應訴求。建立鄰里守望制度,累計幫助居民制定《小區居民公約》368條,有效發揮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作用。(清流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