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西廣播電視臺等單位創作的四集廣播劇《信念樹》開講。《信念樹》講的是當年華屋村青年紅軍戰士為了革命信念,為了家人過上好日子,甘愿舍妻別子,邁上漫漫前行路的故事。他們在即將遠離故土時相約種下信念樹,堅信跟著共產黨走,幸福生活一定會來到。如今,鄉親們在黨的領導下把一個苦難深重的小山村建設成為富裕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出青松駐忠魂、信仰堅如山的深遠意義。(5月14日中國文明網)
從四集廣播劇《信念樹》中筆者深感小故事講述大情懷的藝術魅力,將革命老區村民始終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詮釋在一個個小故事中。想當年,為了推翻萬惡的舊世界,父母送子參加紅軍,妻子送丈夫上戰場,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他們知道一別代表什么,但他們對黨的信念就如這栽下的信念樹,堅信跟黨走沒有錯,始終不動搖。
根植奮斗信念樹,用好紅色小故事。紅色土地上,類似于《信念樹》這樣的故事千千萬萬。在革命戰爭年代,正是人民群眾對黨的信念不動搖,才有了今年我們幸福的生活,有了社會主義建設從一窮二白到如今一日千里的高質量發展。堅定信心跟黨走的信念來自哪里?各地紅色革命故事,就是信念的樹苗,將紅色土地上的故事更好轉化為激勵群眾走好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材,轉化為群眾記住革命先烈,記住老區人民的奉獻與犧牲的重要載體,一棵棵的信念樹就能在群眾心中植根、茁壯。
根植奮斗信念樹,紅色精神常轉化。多將紅色小故事,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更好幫助大家感知中華民族前進的力量源泉在哪里,繼而明白當年嘉興小船的信念是如何成長為巍巍巨輪的。焦裕祿、廖俊波、黃秀文等信仰堅定的共產黨員,他們雖然沒有經過紅軍長征,沒有爬雪山過草地,但他們傳承和賡續了《信念樹》中的品質,用共產黨員的初心,為改變家鄉面貌,不怕犧牲,積極投身革命建設的洪流中,獻出寶貴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何嘗不是幾十年過去,小小的青松長成參天的大樹的信仰所在?脫貧攻堅戰中,很多多少優秀的黨員干部,他們帶領群眾,堅定不移植下信念樹,與人民群眾一起錨定既定奮斗目標,用汗水澆灌信仰,用責任擎起擔當,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為革命老區注入充滿活力的中國紅。
努力建功新時代,紅色精神代代傳。用紅色“小故事”詮釋信仰,一樣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文藝種植《信念樹》更應多多益善。廣大文藝創作者,多聚焦紅土地,聚焦革命老區,從革命老區最艱苦的歲月里采擷紅色信仰故事,結合時代變遷,多將英雄與百姓、家庭相結合,信仰才會像劇中的臺詞那樣——人就是樹,樹就是人。助力紅色文化更好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迸發出奮進的無限生命力,激勵大眾斗志昂揚,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福州文明網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