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根據各地推薦,推出“鄉村四時好風光——春生夏長 萬物并秀”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13條。這些線路以賞花踏青、農事采摘、田園觀光、民俗體驗、親子休閑等為重點推薦內容,旨在滿足人們就近出游的美好生活需求。(5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鄉村旅游成為一股新潮流,尤其是在受到疫情影響后,城市周邊短途的鄉村游更受追捧。不需要出行太遠,就可以觀賞景色、領略民俗、體驗民宿、享受美食,依托于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自然資源,鄉村旅游具有獨特出眾的優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鄉村旅游的鮮明標識,一幅幅火熱生動的鄉村旅游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優秀鄉土文化、農耕文化資源是鄉村旅游區別于其他旅游的重要特色。游客選擇到鄉村放松身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被稻浪、麥田、青紗帳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田園景觀所吸引。比如在很多地方興起的“賞花游”“采摘游”等,核心就在于農業景觀。傳統農作物成為旅游看點,可以帶來更多的附加值,不僅能夠顯著帶動農民增收,還能夠促進住宿、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產業發展,不斷拓展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挖掘出文化體驗、生態涵養、健康養生等復合型價值。
帶城市里長大的孩子體驗農事、了解農耕文化,“補上缺失的一課”,這是許多參與鄉村旅游家長們的初衷。鄉村旅游要針對游客需求,充分抓住發展機遇,在保持原汁原味鄉土氣的同時,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賦予鄉村旅游更多功能定位。要豐富產品供給,提升旅游品質,積極傳承和發展包括農耕技藝、鄉約民俗、餐飲服飾、傳統民居等在內的優秀農耕文化,將之與現代旅游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創新打造沉浸感更強、體驗度更高的旅游產品和服務,讓游客既能“養眼”又能“潤心”,不斷滿足游客的文化體驗需求。
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不止于經濟效益,還有助于倡導文明風尚、促進生態涵養、優化基層治理,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可以同步開展崇禮明信、移風易俗、家風建設等活動,讓游客同時感受內涵美、文化美、精神美;也可以將基層黨建、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融為一體,促進農村多元產業融合發展,充分釋放鄉村旅游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的深層次作用。
鄉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鄉村實際,不可“貪大求洋”,也不能“千村一面”。只有保住鄉土味,才能留住鄉村韻,保留住屬于每一個鄉村的獨特氣質,方能增強競爭力與吸引力,推動鄉村旅游向著高品質邁進。(鼓樓區委文明辦 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