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向來是培植精品影視劇的沃土。曾經,《圍城》《紅高粱》《活著》乃至“四大名著”等文學作品被搬上熒屏,成為文學改編影視劇的典范;近年來,改編自小說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同樣打造了一幕幕影視經典;此外,網絡文學也催生出《大江大河》《瑯琊榜》《都挺好》《慶余年》等影視佳作,為熒屏增添了不少看點。(5月9日《光明日報》)
近期,《人世間》《風起隴西》等文學改編影視劇脫穎而出,打造出了一批新的影視經典,再次印證了優質文學作品的多元化藝術價值,呈現出市場和觀眾對改編影視作品的歡迎和青睞。總體來看,優秀的改編作品在視聽呈現、情節敘事和價值表達等方面都很出色,尤其注重彰顯作品的時代氣質,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下觀眾的觀劇品味和訴求,也體現出了國產劇精品化的大勢所趨。
背靠歷史、面向現實,是近年來影視行業的熱門主題。優秀的文學作品恰是勾連歷史和現實的優質資源。年初熱播的《人世間》,引得無數觀眾的追捧,成為當之無愧的話題大劇。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就在于該劇深刻地勾勒出中國近五十年來國家發展的宏偉巨變和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情感。《長安十二時辰》《風起隴西》等歷史劇,同樣也是以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傳奇色彩濃郁的歷史故事和精致獨到的藝術審美俘獲觀眾的心。從這些佳作中,可以窺見影視劇的成功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優秀文學作品為影視創作提供了范本,但影視劇與文學作品存在形態差異,從文學向影視改編的過程中,并不能直接使用,也不能亦步亦趨套用,必須要根據觀眾的喜好和需求,結合影視劇的特點規律進行再創作,尤其是人物性格、服化道設計和故事情節設定等,都需要根據影視表達的規則進行重新考量和設計。影視改編要在保留文學底蘊的基礎上,以高雅的品位格調和鮮明的美學風格,為影視劇提供有力的支撐力。
隨著精品劇作的不斷涌現,國產劇“出海”之路也越走越寬。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懸疑等題材,在海外都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歡迎。這其中,優秀文學功不可沒。《慶余年》《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大江大河》等海外熱劇,都源自于文學改編。正是因為有了文學支撐,“出海”國劇的數量才能越來越多,類型也越來越豐富,推動影視劇向更深的文化傳播層面發展。優質文學改編劇正扮演著“文化使者”的角色,用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推動中國故事“講出去”、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國力量“傳出去”,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當代中國的精神風貌。(福州文明網 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