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區上下齊心、凝智聚力,繼續抓緊抓細抓實文明創建工作。圖為志愿者引導行人過馬路。 林木陽攝
5月9日上午,翔安區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動員部署會召開,傳達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工作動員部署會精神,并以視頻形式開到鎮街,傳達出明確信號:全區將聞令而動,樹牢“一盤棋”思想,正視差距,奮起直追,以更高標準、更強責任、更實作風,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這是一場直面問題的批評會,更是一場具體部署的動員會,為接下來的創建工作指明了路徑,全區各級各部門要聞令而動,確保進入狀態“快”;要真抓實干,確保創建路徑“優”;要眾志成城,確保工作成效“實”,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上下齊心、凝智聚力,抓緊抓細抓實創建工作。
翔安區表示,將以“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優良工作作風,以上率下,發動廣大干部群眾立即緊張起來、迅速行動起來,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全面深入推動各項工作全面提速提效。
對癥下藥
練就城市治理“繡花功”
事實上,翔安區文明創建工作去年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在省市兩級測評中,獲得了全省第五與全市第三的好成績,為歷年最好。不過在昨天的會上,這些成績只被一筆帶過。
根據走訪和隨機抽查的情況,會上著重通報了相關的問題:洋唐居住區閩籃城市廣場附近攤規點管理不到位;文教園區學生街溝渠內生活垃圾有亂堆亂丟的現象;烏石盤公園北側環湖沿線周邊未配套公廁,群眾反映強烈;個別廢舊物回收點臟亂差……不怕揭短亮丑、就要臉紅出汗,翔安區在會上明確表示,要直面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以“如坐針氈、如芒在背”的緊迫感,逐個剖析癥結、拿出有效辦法,對癥下藥、各個擊破。
會上提出,今年文明創建的內容更細、標準更嚴、方法更活,不少以往不被重視的邊緣區域、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問題,都會暴露出來——各鎮街和各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全面對標對表,一條一條“理”、一處一處“改”、一項一項“過”,嚴防反彈回潮,從根本上減少問題發生。
“創建工作不是為創而創,而是要把它作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群眾文明素養的一個契機,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建設、城中村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交通安全隱患整改等日常工作中,滿足并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翔安區相關負責人說。
問需于民
推動創建活動常態化
在會上,記者注意到,翔安區要求全區所有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每個月有一個周末,要直接下沉掛鉤村(社區)推進文明創建工作,在一線幫助發現問題、到現場共同解決問題。
這本身是翔安區強化、推進常態長效創建機制建立和落實的一個重要舉措,翔安區通過干部帶頭,發動、帶動群眾一起加入文明創建,杜絕“少數人在干、多數人在看”的情況,營造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群眾是城市的主體,也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堅持創建為民惠民靠民,翔安區明確要求,要用黨建引領文明實踐,開展“近鄰文明、創建為民”活動,干部下沉一線要問計問需于民,把文明創建與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創建的實際工作干到群眾的家門口、思想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讓群眾得到實惠的同時也受到感染,真正成為文明創建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常態長效推動文明創建”,是昨天會上的一個關鍵詞。翔安區將強化“曬比問”工作機制,在逐項整改突出問題、清除各種不文明死角的基礎上,針對一些頑癥惡疾,及時采取制度性、長效性措施加以解決,不斷推動文明創建真正實現三個轉變——從“對標達標”向“品質提升”轉變,從“外提顏值”向“內修氣質”轉變,從“一時突擊”向“常態長效”轉變。
【任務清單】
工作重點 加速城中村提升改造
持續推進建成區22個社區的城中村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力爭8月前完成主城區城中村的環境整改提升。
實施路徑 開展“5+1”專項整治
結合全市開展的“五大專項整治行動”和全區創建實際,持續開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農貿市場秩序、公共設施、空中纜線、村鎮環境“六個專項整治”。
機制創新 加快實施“三級包點”
全區128個村(居)網格實行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包點”,落實“五定”(定人、定時、定崗、定責、定標準)機制,推動文明創建“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居)”。
創建主體 全面發動群眾依靠群眾
鼓勵市民群眾為文明創建出謀獻策,定期開展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制定實施“房前屋后十不準”負面清單,形成全民參與共創、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文/廈門日報記者 邵凌豐 通訊員 葉曉菲 圖/通訊員 林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