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7日訊 鄉村“復興少年宮”是進一步改進和創新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更好地銜接課內外教育、拓寬育人渠道的有效途徑。萬安鎮鄉村“復興少年宮”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引導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貼近和服務農村未成年人為宗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逐步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體系。充分發揮活動育人和實踐養成的優勢,引導農村少年兒童培養美好心靈、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少年宮輔導員正在指導將樂縣萬安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孩子們學習花燈制作
一室多用搭建成長“大舞臺”
充分用好現有陣地,在原有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提升,加大對基礎設施的修繕和添置,努力改善辦宮辦學條件,現有場地設施基本滿足農村少年兒童教育學習活動需要。堅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則,對教學設施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改造,現有籃球場1個、小型足球場1個、羽毛球場1個、250米環形跑道1條等體育運動場地,并添置大量的體育運動器材;現有圖書室、閱覽室各1間,藏書11.8萬冊左右;現有多媒體室、電腦教室2間,用于少年兒童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現有舞蹈室1間,用于文藝訓練、展演;現有綜合實踐園1塊,用于少年兒童進行生產勞動實踐教育活動。
將樂縣萬安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孩子們學習擂茶文化
“三維度”打造多元育人體系
一是拓展活動陣地。抓好融合共享,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繪就“1+N”路徑圖。利用就近就便優勢,將萬安鎮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部納入“鄉村復興少年宮”序列,將所有功能場地設施納入教育實踐點。整合“兒童之家”“社區家長學校”“六點半學校”“周末驛站”等多部門優質資源,搭建鄉村“復興少年宮”校外活動陣地,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為提高農村未成年人綜合素質創造更好條件。二是凝聚師資力量。探索城鄉聯動共建機制,推動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將樂縣第一中學、縣文化館與萬安鄉村“復興少年宮”結對共建,補齊輔導員隊伍數量不足、專業力量薄弱等短板。廣泛吸納本地民間藝人、擂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五老”志愿者、退休教師、返鄉高校學生等20余人擔任校外鄉村“復興少年宮”輔導員。在萬安鎮百姓宣講小分隊和縣鄉村講師團“五新”宣講小分隊的基礎上,分設少年宮志愿服務小分隊,有效壯大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三是延伸志愿張力。充分發揮萬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黨員、青年、“零距離”、幸福成長工程等8支志愿服務隊的作用,開展關愛青少年成長、關愛留守兒童等志愿服務活動100余次。引入“圓夢工程”“愛心媽媽”“圓夢微心愿”等志愿服務項目,聯合“春風社工”“藍天社工”“火箭社工”等社工機構,以“社工+義工”的模式,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開展課業輔導、心理援助、心理疏導、親情陪伴、行為矯治等活動,惠及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103人次。
少年宮輔導員老師正在指導將樂縣萬安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孩子們學習舞蹈
16+N活動實現校內外“無縫銜接”
將鄉村“復興少年宮”融入“雙減”課后服務,注重素質培養,結合農村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地方文化特色,開展多種形式的道德培育、文體娛樂、勞動實踐等活動。本著“以樂促智、以技促能、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提升素養、培養習慣、發掘潛力”為活動主線,組建了萬安鎮鄉村“復興少年宮”課后服務社團(興趣小組),共設立少年足球、羽毛球、快樂籃球、腰鼓社團、象棋能手、美術社團、創意剪紙、手工串珠、硬筆書法、毛筆書法、舞蹈合唱、開心電腦、經典誦讀、快樂作文、開心數學、快樂英語等16個社團興趣小組。同時為突出本土特色,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設了舞韻萬安、童謠國學、魅力沙畫、擂茶文化、南詞說唱等特色活動項目。為加強家校之間的互動聯動,化簡單“漫灌型”教育為多元沉浸式教育,不定時組織開展開放式、社會化的活動項目,讓孩子們在趣味實踐中實現多彩夢想。(將樂縣委文明辦供稿 吳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