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背村是遠近有名的壁畫村,在該村眾多壁畫內容里頭,法治與道德相關的內容占了相當大一部分。“行走在村中,抬頭便能看到法治的壁畫內容。”村民李友說,“它們無形地浸潤著我們的心靈,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家的法律意識。”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家庭美德和良好社區風尚,德州市注重法德同治,以文化筑德改進村風民風。(4月3日中國文明網)
法制與道德,是村風民風文明起來的兩大法寶。然而,這兩大法寶要深入到群眾心中,不能靠空洞地說教,要充分利用好群眾身邊的文化陣地,讓法德文化潛移默化地走進村民的心里,成為他們自己尊尚的行為習慣。就如德州農村利用法治壁畫、法德講堂這些文化陣地,并通過群眾身邊的人物,將“好婆婆”“好媳婦”和“好孩子”等尊崇法德的事例,搬上鄉村文化墻,搬上鄉村大舞臺,不僅有效地為村民補習了法治觀念,更讓道德更好地立于生活中。
“文化筑德”改進了村風民風。文化本身具有成風化人的作用,要弘揚法治精神,只有將一些深奧的大道理,化成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一些案例故事,群眾才不會覺得高冷,容易聽得進學得會,用文化的形式將法德注入群眾心靈,群眾才會產生心靈的共鳴,主動在生活中弘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理念,使文明的道德風尚在家庭鄰里之間得到普習、深化。觀背村能榮獲司法部、民政部第七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也得益于此。
“文化筑德”增厚了鄉村文明氛圍。法治壁畫,在群眾走過路過的地方展播,群眾走過去看一看,議一議,一些鄉村陋習就會找到矯治的良藥;法德講堂多開展幾次,而且主講人請鄉村的有德之人上臺,村民見賢思齊也就多了標桿。這樣的法德文化,巧妙地將宣傳化為群眾的日常生活,如此以事說理、以案說法,才會引導廣大村民加強修養、遵紀守法,改進村風民風,有效地化陋習增文明。
“文化筑德”助鄉村文明久久為功。堅持法德同治,需要堅持普法,更需要文化的力量助陣。因為中華傳統的道德文化和傳統美德中,就有很多遵紀守法的好故事,而一些好村民的事跡,其實也是為傳統法德觀念注入了新內涵。如今,通過村民的身邊人、身邊事進行宣傳教育,尤其是讓村里涌現出先進模范等道德典型和身邊好人作為宣講員,才能讓美麗鄉村更有精氣神,激勵村民用行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文化筑德”改善鄉風民風的做法,讓鄉村文化和法德觀念相融合,改變的不僅是群眾的精神風貌、文明素養,更是鄉村崛起的振興力量。(福州市委文明辦 李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