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4月12日訊“馬本齋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也是回族人。我們之所以能獲得和平生活,都是這些抗日英雄努力付出的結果……”近日,記者走進平潭城關小學,在民族團結專用教室里,學生們圍坐聆聽著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故事,這也是四年(3)班隊會活動的現場。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上午9點20分,踏入民族團結專用教室,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竹架和竹凳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各民族絢麗多彩的服飾和迷你型的樂器,風情各異、饒有趣味;一個中國民族分布地圖像一幅圖文并茂的長卷呈現在眼前,讓學生們好奇不已……學生們興奮地穿梭其中,細細觀賞每件民族服飾和樂器,時不時還拿著服飾在身上比劃起來。
學生在參觀各民族的迷你型樂器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鼓聲,大家的目光聚集在表演區。與往常的表演區不同,此表演區用一個個竹子搭建而成,墻上還有著“石榴籽”的圖案和“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等文字,展現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三名六年級學生在臺上聲情并茂地表演擊鼓節目,臺下四年(3)班學生沉醉其中。
作為民族樂器的愛好者,四年(3)班學生陳紫林也跟隨著高年級姐姐們的敲打節拍學習起來。“雖然平時上課老師會給我們講少數民族知識,但通過今天自己實地參觀,對民族樂器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今后能有機會上臺演奏自己擅長的民族樂器。”陳紫林說。
演奏結束后,六年(4)班學生王芷軒指著身上的非洲鼓介紹道:“這也叫象腳鼓,是云南傣族歌舞樂器。在我看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特別有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更直觀了解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等。”
這樣的設置散落在校園各處。恰逢課間,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56個民族展示墻駐足觀看,認真了解各民族文化習俗。
“2016年,搬入新校區后,學校就十分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從教學、德育、校園文化等方面縱深推進學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教育引導學生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平潭城關小學黨支部副書記陳武說,如在操場舞臺后方設置了一面56個民族展示墻、在參加援疆支教的丁小玲老師組織下舉辦了民族團結暨黨建線上聯誼活動、為昌吉州第三中學的學生捐贈冬帽等,加強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讓民族團結教育入腦入心
多年來,平潭城關小學充分發揮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從“面面墻壁會說話,一草一木皆育人”出發,營造濃厚的民族團結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少年兒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學生在民族展示墻前駐足觀看
記者了解到,平潭城關小學有100多名教師,其中有4名回族、1名苗族。因此,學校結合自身特點,以“進校園”“進課堂”“建設專用教室”“云端活動”等為契機,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據陳武介紹,為了深入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等,語文教師、道德與法治教師就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并在相關課程中向學生傳授知識,讓民族團結教育入腦、入心,引領師生共同成長。
對此,四年(3)班班主任、數學教師兼道德與法治教師林玉霞深有體會。在林玉霞看來,愛國教育排在首位,民族團結是愛國主義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林玉霞表示,為了讓學生們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等,會通過班會、教學、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進行教育引導。
“由于四年級學生缺乏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此前對少數民族知識了解也比較少。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有涉及少數民族相關內容,會根據四年級學段特點,借助民族團結專用教室、文化長廊等地,通過圖片、文字學習和教師教導相結合,便于學生理解與學習。”林玉霞說。
民族團結專用教室一角
在此前昌吉州第三中學和平潭城關小學民族團結暨黨建線上聯誼活動中,新疆昌吉州第三中學的學生聶可昕說:“很高興與援疆丁小玲老師在4000多公里外重聚,也很期待城關小學師生能夠來到我們學校參觀。”
談到下一步規劃,陳武介紹:“未來將計劃選派優秀班干部、隊干部到昌吉州第三中學實地考察了解,也將前往其他少數民族學校進行深入了解,讓我們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共同生活、學習。同時,也想邀請少數民族學生來我們學校參觀。”
(平潭時報記者 馮榮/文 陳瀾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