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會脫口而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其實清明還有更多文化寓意,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既是節日,也是節氣。清明,是一個農耕節氣,是人與自然、人與人親和的大好時光,讀懂清明文化具有現實生活指導意義。
讀懂清明時節文化內涵,就要弄清祭祀先人和踏青出游。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清明文化蘊涵著最質樸的鄉愁,在眾多傳統節日中,唯“清明”獨有兩種身份:節氣兼節日。一方面,清明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人們都會在清明節掃墓祭祀、禮敬祖先,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另一方面,清明節氣到來地溫逐漸升高,萬物生長,清潔明凈,正是草木吐綠、春光明媚的大好時節,人們稱之為清明節又稱踏春節,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出游的重要時刻。帶領家人或孩子參加清明節參加祭祀、親近自然、綻放風箏、養花種草等活動,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甜美、生機盎然,懂得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
讀懂清明時節文化內涵,就要涵養人文關懷和生態文明。需要每個人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何為清明精神實質,何為清明外在表現形式,并在此基礎上自覺地破除陳規陋習,清明時節大力推廣文明祭祀,鼓勵居民采取“鮮花祭祀、網絡祭祀”等綠色、文明的祭奠方式,用真摯的情感緬懷故人,用實際行動加強疫情防控和保護生態環境,讓清明綠色祭祀成為一種時尚。同時,也需要每個人樹立厚養薄葬、綠色生態思想理念、傳承紅色基因予以扶持倡導,努力使清明的文化內涵和生態內涵,在當今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弘揚,真正實現“最美人間四月天”。
讀懂清明時節文化內涵,就是凝聚崇德向上和鄉風文明。隨著清明節儀式不斷演化,內涵不斷豐富,不僅要挖掘、傳遞清明節文明內涵,更要讓其在現代社會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清明時節綻放時代芳華,更好地發揮其傳承民族血脈的作用,更好地激發人們在緬懷先賢先烈過程中獲取前行的力量。讓人們在重溫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史中,接受精神洗禮、賡續紅色基因,傳遞家國情懷,激發筑夢偉力。清明時節也要凝聚人性中向善的力量,要移風易俗,營造文明鄉風,讓廣大群眾居家安心、出行安心、辦事舒心;要傳承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良好習俗,營造清朗的社會風氣,讓數千年傳承下來的清明時節持續清朗下去。(大田縣委文明辦 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