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3月19日至3月28日,全市各殯葬服務機構已累計接待祭掃群眾77.4萬人,完成代祭服務1170次。不少家屬寄來感謝信或通過12345熱線,表達了對工作人員的感激之情。清明期間,全市各公墓還將根據逝者家屬的需求,進一步優化代祭服務流程。(北京日報 3月29日)
習習春風,歲歲清明。清明掃墓作為亙古至今的傳統禮俗之一,傳承著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而受疫情影響,為減少人員聚集,保障祭掃服務,多地推出預約祭掃、錯峰祭掃、網絡祭掃等祭掃方式,鼓勵群眾將緬懷留在心中。
文明祭掃,防疫為重。目前,各地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在清明祭掃工作中避免“簡單化、一刀切”,積極探索文明祭掃的方式方法,如北京、天津推出代祭服務,提供清掃和擦拭、鮮花等服務;重慶實施預約、限量、分時、錯峰祭掃,只在低風險地區開展現場祭掃服務;江蘇南京、蘇州、常州等地,推出在線云祭掃、家庭追思會等活動代替現場祭掃;福建依托“閩政通”App,推廣網絡祭掃、委托代祭等便民服務,并組織開展“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等活動。
文明祭掃,心勝于形。祭掃的“初心”,在于祭祀者的誠心真情,意在慎終追遠,表達我們緬懷逝者的心情。過去,放鞭炮、燒紙錢等落后的祭奠方式本就有著空氣污染的隱患,而祭品的推陳出新讓祭奠變成炫富甚至是鬧劇,在煙塵四起、垃圾遍地的環境污染中,造成“心靈污染”。相比之下,一束鮮花、一個鞠躬、幾許哀思,又或是在“云”平臺編寫悼文、敬獻挽聯,足夠莊重而有儀式感,情感飽滿而不怠慢,也是符合綠色環保、文明祭掃的最優選擇。
文明祭掃,大有可為?;赝ツ昵迕鞴?,全國正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祭奠革命先烈成為潮流,清明節從一個“家節”向“家國并重”的節日轉變。有此珠玉在前,可以賦予清明節更多新的內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和時代風采,進一步拓展清明節的精神內涵,用以傳承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優良家風與新風良俗。
在這安放思念的節日,只要緬懷先人、思親懷故的初心常在,鮮花可以代替紙錢、寄語哀思可以代替鞭炮聲響、網絡祭掃可以代替現場祭掃,更可收獲環境之“清”、心靈之“明”。(長樂區委文明辦 林景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