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高峰頭鎮曹村村民許峰有了一個新頭銜——“飛燕志愿者”。自2月份以來,她和同村其他9名志愿者一起,每人一天輪流值班,走東家串西戶,拉家常聊瑣事,目的只有一個:把村里群眾的志愿服務訴求收集起來,通過“智慧郯城”App點單,鎮里、縣里的志愿者就會接單,然后上門解決群眾訴求。據了解,在郯城縣,像許峰這樣的飛燕志愿者共有6600多名。(3月25日光明日報)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整合各方資源,完善推廣“一點就來”志愿服務工作模式,不僅讓“飛燕志愿服務隊”線下渠道和“指尖上的郯城”微信公眾號得到了大眾的認可,成了妥妥的志愿者網紅。廣泛收集群眾需求,縣實踐中心每月根據群眾需求制定項目菜單更加豐富,群眾需要志愿者服務,只要在“智慧郯城”App、“指尖上的郯城”等公眾號上一查,差異化需求服務項目一目了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以及特困群體,定制內容各異的志愿服務項目更加暖心。
用精準志愿服務對接群眾“急難愁盼”,就要好好研究本地志愿服務的對象。例如郯城地區外出務工人員多,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也多,黨和政府多將他們的冷暖健康時刻牽掛心,志愿者更是瞄準他們多開展志愿服務,不僅讓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供給方式多了起來,也有效對接群眾的“急難盼愁”,而且這樣的供需在新媒體、大數據的助力下,形成了點單、派單、接單、評單相貫通的志愿服務工作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志愿服務的效能。
用精準志愿服務對接群眾“急難愁盼”,需要多點細心工作法。不可否認,在實際工作中,一些老年人、兒童對網絡和智能手機不熟悉,無法獨自完成點單。針對這一問題,各地志愿服務就要多創新服務模式,從各地選擇優秀的志愿者,加強業務培訓,深入群眾家中,精準摸排群眾需求,幫助群眾點單,及時了解群眾對志愿服務的要求,才能有效解決了志愿服務不精準、服務訴求覆蓋面不廣等問題。例如當地老人喜歡聽大鼓、京劇,志愿者通過“點單平臺”幫助老人表達了訴求,地方文明實踐中心及時匯同相關“文藝輕騎兵”志愿服務隊,第二天就滿足了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用精準志愿服務對接群眾“急難愁盼”,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精準對接,能當場解決的就當場解決,更能將教育、文化、醫療等志愿服務項目合理分配,避免“過剩”與“吃不飽”現象,多將群眾志愿服務需求上報,精準落戶到手機App里,讓群眾“手機一點,服務就來”,真正實現了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能大大提升志愿服務的效能。
瞄準群眾“急難愁盼”為志愿服務提速,才能讓志愿服務遍及鄉村的角角落落,及時化解群眾“急難盼愁”,讓文明的春風更加潤心。(福州市委文明辦 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