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22日訊 沙縣區這個全國聞名的小吃之鄉現有人口27.2萬,60歲以上老年人約4.8萬人,持證殘疾人8300多人,有6萬多人在外經營沙縣小吃,客觀上也產生了一定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現象。關注關心關愛這些弱勢群體,營造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的社會氛圍,把大愛融化在這座小城里,是沙縣區一直在堅持做的事。
打造“放心”鄉村“復興少年宮”
搟皮、包餡、捏邊……夏茂鎮鄉村“復興少年宮”小吃競技展示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操場上,孩子們各顯神通比拼包餃子技藝,一招一式、有模有樣,一個個承載著孩子們用心的“柳葉餃”“月型餃”閃亮登場。激烈的比賽過后,孩子們又制作了扁肉、金包銀、甜燒麥等傳統小吃,向大家展示在鄉村“復興少年宮”小吃班的學習成果。一句句熱烈的加油、一雙雙彎彎的眼睛、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處處彰顯著孩子們的幸??鞓贰?/p>
沙縣區注重發揮鄉村“復興少年宮”全國試點作用,把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納入精神文明建設“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全力推進,依托區、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統籌教育、文旅等部門的優質資源,動員文明實踐志愿者積極參與,為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了快樂成長的條件。原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較為單一,缺少親人的陪伴,也沒有條件發展興趣愛好,有的甚至沉迷于看電視、玩手機,解決這些痛點,正是鄉村“復興少年宮”努力的方向。沙縣區25所鄉村“復興少年宮”推出了小吃制作、山歌傳唱、游魚表演、竹編技藝、果蔬種植、籃球、足球、繪畫、舞蹈等一系列項目活動,讓孩子們既能享受充實快樂的課余生活,還能學到一技之長,同時也解決了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的家長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可以更加安心地在外工作。
打造“暖心”慈善廚房
始一開蓋,朦朧朧的蒸汽漸漸散開,五顏六色的饅頭慢慢浮現,有黃色的玉米饅頭、棕色的紅糖饅頭、紫色的紫薯饅頭、白色的牛奶饅頭,一排排碼得整整齊齊,煞是好看可愛?!盀榱俗尷先藗兂缘母煽?,我們研發了好幾種口味的饅頭,他們最喜歡的要數牛奶饅頭了。”沙縣區春滿人間志愿服務隊負責人王健春笑著說,他運營管理著一間特殊的廚房——慈善廚房,每天都有10余名志愿者來到這里參加制作愛心餐的志愿服務,一份愛心餐從原材料選購、餐具消毒、菜品清洗分揀、葷素搭配、烹飪、留樣、裝盒打包直至配送到社區困難老人手中,每個環節都傾注了志愿者們的真情。
沙縣區聚焦特困、孤寡、失獨、空巢、殘疾和高齡等6類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探索制定扶貧幫困志愿服務項目,采取“1+3聯動”的模式,即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社會組織+社區+社工的模式:由志愿服務隊負責項目的執行;慈善組織負責統籌財力、物力的支持;以城區1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服務落腳點,由社區居民委員會負責本轄區內6類老年人信息提供與日常關照。還制定了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通過授予星級志愿者稱號、頒發證書,施行文明積分兌換等方式,促進活動常態長效開展。慈善廚房項目自啟動以來,已有近3000人次的志愿者參與到活動中來,為城區范圍內6類老年人送去愛心餐8萬余份、饅頭29萬余份?,F在,慈善廚房還將服務對象延伸到了心智障礙者群體,每月定期為沙縣心語星特殊兒童教育中心和圓夢照料托管中心的孩子們配送愛心饅頭。
打造“愛心”圓夢公益店
在沙縣區有這樣一家特殊的商店,除了售賣日用品、農副產品外,還銷售心智障礙者自制的手工飾品、繪畫剪紙作品,店員均為殘疾人及其親友,該場地由區民政局無償提供,店鋪收入用于支付殘疾人售貨員的工資。這是一家充滿愛的圓夢公益店,在區殘聯、民政等各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由沙縣圓夢特殊家庭援助中心開辦,已先后為19名精神、智力類殘疾人提供了輔助性就業崗位。受疫情影響,目前該公益店面臨著銷售困境,為此,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會同區殘聯、工會等部門發放了《倡議書》,號召各級文明單位從職工工會節日慰問經費中安排一定資金購買公益店慰問品,用實際行動關心關愛殘疾人,傳遞正能量。
沙縣區始終將扶殘助殘作為公民道德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重要工作內容,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扶志與扶智并舉,探索“社會工作者+圓夢家長+志愿者”的三方服務模式,為就業年齡段的心智障礙者提供照料托管服務、生活技能培訓服務以及興趣愛好拓展服務等特殊群體社會福利,提高社會對心智障礙者的關注和關愛,營造良好的扶殘助殘氛圍?!皫椭麄內谌肷鐣】党砷L,是我們殷切的希望?!鄙晨h圓夢特殊家庭援助中心負責人張素芳說。(沙縣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