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一年芳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每逢清明節,人們總會脫口而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一種緬懷先輩、寄托哀思、慎終追遠的傳統文化節日。春分節氣一過,人們陸陸續續開始掃墓緬懷先人,習慣以焚燒紙錢的方式來寄托哀思,隨著疫情防控工作部署,陵園落實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避免聚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破除祭掃焚燒香燭紙錢、燃放爆竹煙花等舊俗陋習,廣大市民開始轉變祭祀觀念,各地要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廣文明祭祀,鼓勵居民采取“鮮花祭祀、網絡祭祀”等綠色、文明的祭奠方式,用真摯的情感緬懷故人,用實際行動加強疫情防控和保護生態環境,讓清明綠色祭祀成為一種時尚。
讓鮮花祭祀成為清明祭祀社會主流。鮮花祭祀是文明祭祀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告知對已故親人的緬懷,不講排場、不比闊氣,不焚香燒紙。人們趕到陵園祭祀,手捧鮮花,神情嚴肅,在墓前打掃祭祀,默默哀悼,既是在表達對親人哀思,更是在感受清明時節清新的空氣。春天的美好,這樣的祭祀雖然沒有鞭炮,沒有燒紙,但卻一點也沒有消減祭祀的意義,相反,這樣的一種鮮花形式的祭祀卻更顯得文明,更宜于先人的安寧,也與陵園里的環境更協調,更匹配。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祭祀舊觀念的根深蒂固,燒紙祭祀仍然還有一些人,這就需要加大綠色消費力度,全社會一起改變祭祀方式,自覺主動讓鮮花祭祀成清明節主流。
讓網絡祭祀成為清明祭祀時代潮流。年年祭祀年年燒,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污染了環境,更給一些墓地山林風景區的安全,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倡導推行網絡祭掃,在網上全面開通網上祭掃平臺,減少外地出行,大力推行網絡祭掃和低碳祭掃。低碳也是推行平安祭掃最有效途徑,在疫情防控下,要求民政、殯葬服務機構等部門,有效落實常態化方案措施,全面推行綠色祭掃,防止人員聚集。
讓綠色祭祀之風隨即風靡整個社會。古人把清明成為專門追憶親人,寄托哀思的節日,而人們對先輩的懷念不單單只是停留在過度的形式上,心意祭祀最為重要,真正變化的是祭掃形式,真正不變的是永遠無限的心里追思。 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綠色生態沖進人們的視野范圍,綠色發展、綠色建設、綠色生活,讓綠色之風隨即風靡整個社會,讓越來越多市民已加入到綠色祭祀行列中來,倡導和推廣這種綠色、安全、文明的祭祀方式和理念。 通過鮮花祭祀、網絡祭祀,更加凸顯生態綠色文明,使之成為一種社會大趨勢,讓大家過一個綠色清明節,更加擁有一個美麗的家園。(大田縣委文明辦 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