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兩會“兩高”工作報告中,均強調了依法治理網絡暴力。最高法工作報告中提出,對侵犯個人信息、煽動網絡暴力侮辱誹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最高檢工作報告提出“從嚴追訴網絡誹謗、侮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侵犯公民權利犯罪”。最高檢工作報告顯示,此類案件去年同比上升51.3%,共起訴3400余人。
“兩高”報告中的這些舉措,彰顯了國家對“網暴”零容忍的鮮明態度。但“網暴”案件超50%的上升節奏卻顯示出整治“網暴”犯罪的嚴峻性。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有關部門、平臺和廣大網民必須凝聚共識,高度認清“網暴”的危害,形成整治合力,以零容忍的態度讓“網暴”行為無處遁形、無機可乘。
高度認清危害,凝聚整治“網暴”共識。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便利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同時,也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上散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提供了機會。特別是網絡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盲目跟風發帖,惡意揣測、煽風點火,甚至“人肉”攻擊,不僅嚴重影響著受害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還嚴重污染著網絡空間、擾亂了社會秩序,破壞著公序良俗。從杭州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遭遇“社會性死亡”,再到尋親少年劉學州因不堪網絡暴力自殺……一件件“網暴”事件帶來危害,令人心痛心寒,也令人警醒,我們要切實凝聚起整治“網暴”的共識,合力整治“網暴”。
提高違法成本,讓施暴者不敢不想“網暴”。網絡的隱蔽性讓“網暴”的實施成本近為零,只需要一個惡意的念頭,再用鍵盤敲下幾行字發到網絡平臺上,就可能給一個個體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雖說,針對“網暴”,國家出臺了《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多部法律法規,但由于“網暴”的隱蔽性,執法和維權難度較大,往往讓施暴者逃脫法律制裁。這也是“網暴”屢禁不止,案件呈上升勢頭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因此,今年兩會有人大代表建議,針對“網暴”進行專項立法,讓懲治施暴者有法可依。在侮辱罪、誹謗罪中增加“情節特別嚴重”的量刑檔次,配置“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升檔刑罰。
注重源頭防范,堅持全鏈條、一體化治理“網暴”?!熬W暴”的發起者、參與者是人,內容發布、傳播、蔓延是在各平臺間。因此,從源頭防范“網暴”首先要面向廣大網民開展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網暴”的危害,認識到“網暴”是一種違法行為,認識到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傳播者,也都是輿論場中的一分子,教育廣大網民要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要有“今天不抵制網暴,明天就可能成為網暴受害者”的意識。其次,各網絡平臺要進一步強化責任,建立完善各自媒體實名準入制,及發布內容的審核、把關機制,決不能為了平臺利益而放任胡亂發布信息。其次,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互聯網信息的監管和依法治理力度,不管是個人還是平臺只要違規,就依法嚴懲、決不姑息。
整治“網暴”沒有局外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受益者。在進一步完善立法、提高執法效能的同時,有關各方包括廣大網民一定要提高認識,凝聚治理合力、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如此,我們的網絡空間將更加清朗。(安溪文明網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