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是第44個植樹節,山西省綠化委員會向全省人民和社會各界發出“3·12”植樹節倡議書,大家可通過登錄“山西全民義務植樹網”或掃描二維碼,積極參與網絡盡責活動,為推動山西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人民網3月11日)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植”此青綠,共“樹”文明。每年春風吹過,紅了桃花,青了山巒,是植樹好時節。抓住此重要時機,將綠色發展的理念根植于心、踐之于行,呼吁每位公民關心愛護綠色生命,積極履行植樹義務同時,自覺保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不攀枝折花,或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賦予植樹節的又一番“新”意。
“植”此青綠,是義務也是傳承。《禮記》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古時即有“植樹”君命行于天下。古語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可見,我們的前人就已很重視植樹。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植樹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植樹不僅能綠化環境、凈化空氣、減少自然災害、減少噪音,而且植樹造林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若能推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常態化進行,將大大有助于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莊嚴的目標承諾。這正是結合國家實際,踐行綠色發展,銘記“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古訓的生動體現,其中亦不乏蘊含著為子孫后代留住碧水藍天的生態意識。
共“樹”文明,始于心,踐于行。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人人身體力行,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既是生態環境的消費者,又是生態環境的塑造者。由此看來,每年的植樹節,應該不止于再多種些有形的樹木,也在于傳播和發展無形的綠色生態理念和財富。此外,植樹并不是植樹節這一天要盡的義務,而應該常態化,做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必須一代接著一代干,尤其廣大青少年是綠化祖國的有生力量,學校應廣泛深入、持久有效地開展生態文明素養教育,以小手拉動大手,以小家推動大家,始于心,踐于行,愛綠護綠,共“樹”文明風尚。
春回植新綠,萬葉匯山河。正在來臨的這個春天,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種植希望,以十二分的熱情,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為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貢獻一份力量!(鼓樓區委文明辦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