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早春,萬物始生。栽樹植綠、撫育林木是中國各地迎接春天的一道靚麗風景。近年來,植樹悄然從線下集體組織、遠行栽種,轉移到了線上“云認領”“云種植”“云養樹”。“云”上綠意濃已成為中國植樹新風尚。(3月12日中國新聞網)
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4個植樹節。植樹造林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也是每一位適齡公民的法定義務。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適齡公民累計175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781億株(含折算)。義務植樹已成為世界上參加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成就最顯著的群眾性綠化運動。能親手栽種寓意綠色和希望的樹木,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由于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仍有一些人游離于親手植樹的義務之外。
事實上,適齡公民履行植樹義務不只是親手栽種。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已拓展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愿服務等八大類50多種,極大拓寬了公眾的盡責渠道。特別是通過在部分省開展“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試點,建立一批“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打通了義務植樹盡責“最后一公里”,讓“云植樹”“碼上盡責”成為現實,全民義務植樹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云植樹”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既可以通過網上認種認養、捐資捐物等方式,讓專業人士幫助適齡公民完成“每人每年植樹3—5棵”的義務,又可以通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如每天通過運動、消費等積攢“綠色能量”,用能量申請在生態亟需修復的地區種下一棵真樹。有“網絡植樹”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5年間已有6億多“手機種樹人”通過該平臺種下3億多棵樹,守護了18個公益保護地、1500多種野生動植物。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云植樹”成為一種新模式,為公眾積極參與國土綠化和生態保護提供便捷途徑,而且任何時間都可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為城市綠化、低碳減排添磚加瓦。
更重要的是,“云植樹”不僅可以豐富栽樹植綠、撫育林木資金來源,還能增強人們愛綠護綠、低碳環保的意識。這啟示我們,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創新義務植樹參與形式、拓展活動模式等方面,大有潛力可挖。目前,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建立的全民義務植樹網、全民義務植樹微信公眾號、全民義務植樹手機應用系統已正式向社會開放,下一步還將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管理方式,建立全民義務植樹綜合服務平臺體系,建設各級各類義務植樹基地,推進多種盡責形式落地,讓全年盡責、多樣盡責、方便盡責成為新常態。
總而言之,“云植樹”模式拓寬了義務植樹的內涵與外延,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參與栽樹植綠、撫育林木,體驗綠色生命的生長,為祖國大地綠起來、美起來盡一份力量。(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