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10日訊 沙縣區被確定為全國鄉村“復興少年宮”試點以來,積極凝聚民間匠人、文明實踐、社工團體等各方力量參與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精品課程,讓這項育人工程、民心工程在沙縣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鄭湖鄉鄉村“復興少年宮”開展“尋找家鄉的匠人”活動。沙縣區委文明辦供圖
邀請民間匠人來幫助
“我可以把自己做的這個竹鍋刷帶回家給奶奶用嗎?”一個稚嫩地聲音響起,“那我也要把我的菜架子帶回去給媽媽用。”另一個孩子搶著說,旁邊一位老者慈祥地笑著說:“可以,可以。”這位老者是鄭湖鄉鄉村“復興少年宮”輔導員之一,此時正在教孩子們用本地特產毛竹制作掃把、鍋刷、菜架子等竹制品,孩子們在欣賞體驗、探索操作中感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鄭湖鄉鄉村“復興少年宮”定期開展“尋找家鄉的匠人”活動,發動家長們圍繞本鄉“三子一吃”(竹子、柿子、鴨子、小吃)尋找“身懷絕技”的民間匠人,來到少年宮傳授傳統技藝,除了竹編外,還開設了柿餅制作、板鴨制作等活動課程,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追捧。
為了增強少年兒童對家鄉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沙縣區積極將民間匠人引入鄉村“復興少年宮”擔任輔導員,結合本地傳統文化,目前已開設了小吃制作、游魚表演、山歌傳唱、走進畬族等課程,讓“老傳統”有了新傳承。
富口鎮鄉村“復興少年宮”同學在富口村環保小站擔任環保小衛士向老人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沙縣區委文明辦供圖
組織文明實踐來協助
“婆婆,這些可樂罐是可回收垃圾,可以拿來到我們村里的環保小站換積分!”富口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孩子們在富口村環保小站擔任環保小衛士,給村里的老人介紹著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規則。富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體驗垃圾分類回收和積分兌換物品,還教會孩子們將回收的廢舊物品制作成手工作品,解鎖垃圾分類新玩法。同時孩子們將垃圾分類的知識傳播給村里的老人,讓更多的垃圾找到“回家的路”。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孩子們在享受志愿服務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一份小力量踐行志愿服務行動回饋社會。
沙縣區積極探索將鄉村“復興少年宮”活動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各項工作、各類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增強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引導少年兒童樹立“人人都是志愿服務的受益者也是志愿服務的參與者”的理念,傳播文明理念,弘揚時代新風。目前,全區25所鄉村“復興少年宮”已開展各類志愿服務180余次,覆蓋鄉村少年兒童9300人。
夏茂鎮洋元村“復興少年宮”開展關愛留守(困境)兒童活動。沙縣區委文明辦供圖
發動社工團體來援助
“孩子們,這兩個就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吉祥物,他們的名字叫冰墩墩、雪容融。”在夏茂鎮鄉村“復興少年宮”里,洋元村的留守(困境)兒童們在社工們的帶領指導下,揮舞手中的畫筆,畫出了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冰墩墩”和“雪容融”,用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奧運的熱情,社工們還向孩子們介紹了冬奧會形象大使、舉辦賽事城市和具體比賽項目等相關知識,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冬奧會宣傳片,讓孩子們全面了解冬奧冰雪運動,這些“留守(困境)的花朵們”被愛溫暖與浸潤著,臉上始終掛著甜美的微笑。
沙縣區密切關注農村留守(困境)兒童的成長,以開展“大愛三明”主題活動為契機,依托民政“福蕾行動計劃”、團委“青春護雛”計劃、婦聯“春蕾計劃”、關工委“五老關愛計劃”,發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專業人員支援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通過開展安全教育、興趣培育、文體娛樂、捐資捐物等活動,為農村留守(困境)兒童送去溫暖和關愛。目前已開展各類愛心活動35場,惠及鄉村留守(困境)兒童400余名。(沙縣區委文明辦)